当前位置:酷我小说>历史军事>火枪洗明路> 第九十六章 辽东撤兵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九十六章 辽东撤兵(2 / 2)

“我大清知经略易与,六年正月举大军西渡辽河,二十三日抵宁远。”——《明史》,袁崇焕传。

而这记载在《明史》里的内容来源则是茅元仪的《督师纪略》(卷十二):(高第)乃自下檄文龙,令撤锦右、宁前之兵,弃关外四百里。崇焕、元仪力争之,元仪谓,奴三年不来,非天幸也,实以我兵势既张,畏而不敢尔。柳河之役,我损失不过四百人,中朝自欲张大其事耳。而奴实以船城之失过于是,且逼于沈阳,而心怀忧悸。如不撤兵,奴必不敢轻我而来。如撤即奴窥我之怯,其入犯也必矣。

茅元仪的意思,就是建奴怕孙承宗,所以孙承宗守辽期间,他看到明朝“兵势既张”,不敢轻视明朝,不敢来打。现在孙承宗下台了,上来一个叫高第的,据说是个废柴(也不知道据谁说的),高第上来就撤,于是建奴觉着明朝胆怯了,就发动了宁远之战。

这个说法也挺有道理。

再说说李鲁生为什么说撤锦右而不提宁远。因为宁远跟锦州、右屯这些地方不同,宁远和边关的关门一样都是“信地”,所谓的信地是指由朝廷委派文武官员并颁发了印信、堪合等文件,而且明确了官员的管辖范围和责任的地区。这是属于登记在册,有证可查的存在了,所以一旦开战,那是必须要与地方共存亡的。要是擅自撤离信地,可是要担责的。如果守地丢了,守官可是要砍脑袋的。

再看看宁远之战后高第的奏折:臣询问关外地势之险要,城垣之坚瑕。去关七十里有前屯城,系总兵赵率教所修筑,垣墉峻整,四面建空心台,平放火炮,使虏不敢近城下,可称要地。又一百三十里有宁远城,乃袁泰政、满总兵所督修,墙高四丈,周围新整坚固,足壮金汤。内以保障关门,外以捍御强虏,此为第一扼要。由此东如锦州城大而朽坏,松山、杏山、右屯城小而薄,皆前锋游哨之地。夏秋无事防护屯种,入冬遇大敌则归并宁远,以便保守。自岁前闻奴欲犯右屯,即行该道镇严为提备,腊月二十后道臣袁崇焕来关城面议,甚悉。以时势论,守四面之城易,守数十里之长城难。臣非敢急关门而缓宁远,以宁远之守着预定而不忙,关城之守着新议而未定也;非谓宁远不当援,以发援遽早无益于彼而反有损于此也。——《三朝辽事实录》,卷十六。

作者不要脸的给大家翻译一下,简单的来说,有四点。

一是宁远城城高固坚,向西可以保障关门,向东可以捍御强虏,是第关外最强的扼要,所以高第要留着它在前面挡炮。

二是宁远以东的大小城池,实力有限,冬天留在外面送菜不如撤进宁远加强宁远的防御。

三是袁崇焕在腊月二十日之后来山海关,跟高第见面商讨了很久。具体聊了啥,资料没记载。

四是就事论事来说,宁远城四面城墙城高易守,而连接山海关的数十里长城实在是难以防守。所以不是我高第不想救宁远,而是宁远的守备事宜都早已准备完毕,而长城的守备计划还没定下来。我派兵去援救宁远的话,并没有多少作用(因为宁远那点人已经够了)。而一旦出兵,长城的防御力量就会有所削弱。

为啥高第会表达长城防线会被削弱呢?因为他负责的不仅仅是一座山海关,而是从山海关开始的几十里长的长城,山海关只是长城东边的一个关隘,而往外延伸的长城防线上还有很多关隘需要防守。

既然撤退的命令已下,不管是啥内容,高第肯定不会自己去亲力亲为的忙着组织撤退,因为他的第一要务是组织长城几十里的防御工作。

那是谁负责组织撤退关外的一切事宜呢?你猜?

在说说袁崇焕抗命独守宁远的事。

天启六年正月,老奴酋努尔哈赤即将带兵出征的时候,又有人上折子说辽东防守的事,内容如下:兵部尚书王永光疏言,据高第塘报,奴贼本月十八日过河,请令经略,严谕哨探前锋各营,并宁前各城堡,一意坚守,贼来奋勇堵剿,如有蓄缩不前,望风先退者,无问将卒立斩以狥。一面料理关门守具。得旨:奴报紧急,即著总督王之臣同经略高第守关,共议行事,其道镇等官,或出关防御,或调兵固守,俱著相机策应,同心戮力,务保万全。仍飞骑传与毛文龙袭后捣巢,果能灭贼雪耻,朕岂爱通侯之爵以赉劳臣。——《明熹宗实录》卷六十七。

这个王永光表达的意思,是让宁远必须坚守,否则就斩。而天启的回复是在坚守宁远的前提下,再飞骑传毛文龙,让他则机偷袭建奴后方以策应。

再看看《明史》,袁崇焕传的记载。崇焕曰:我宁前道也,官此,当死此,我必不去。

说的倒是大义凛然的,但这不应该是他应该做的吗?

不管谁带兵撤退,不管谁带兵坚守孤城,庞帅只知道,老奴酋带兵一但在宁远吃了瘪,肯定是要转移目标找回场子的。

觉华岛准备好了吗?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