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的外交表态有一个很明显的问题,那就是,只要北京当局没有做出回应,美国就将在外交上处于进退两难的地步。
外交失去转圜余地的直接结果就是让美国当局只能将希望寄托在军事行动上。
可以说,这是必然发展趋势。
十一月十五日,在刘诚志公开表示北京军事管制委员会仅是中国中央政权下属的地方权力机构之后,美国当局就没有别的选择了。
当然,美国当局的这一决定,也与日本的态度有很大的关系。
虽然在重大问题上,日本一直以美国马首是瞻,很少有自己的主见,但是随着日本逐渐增加兵力投入,成为了北方战场上的主要力量,特别是日军的规模相当于美军的两倍,美国也不能忽视日本的意愿。
再说了,如果美国打算顺利从中国撤军,就得倚重日本,而不能得罪日本。
加上台湾当局在北方战场上的暧昧态度,使得美国别无选择,在日本一再坚持打下北京再与中国当局谈判之后,只能选择发起地面进攻。
这样一来,攻打北京成为唯一选择。
受此影响,帕特里奇只能按照白宫与五角大楼的授意,积极部署与策划攻打北京的作战行动。
当然,美军的部署已经到位了。
虽然抽调到北方战场的八个国民警卫队师还在进行整编,但是帕特里奇手里有足够多的主力部队,算上日军的二十四个主力师团,美日联军主力部队的总规模将近七十万,还有大约一百万二线部队。
可以说,美日联军在北方战场上的兵力达到了最大限度。
事实上,美日联军部署在华北地区的主力部队还不到四十万,其余相当于十五个主力师的三十万主力部队全部部署在关外。原因很简单,华北战场就那么大个地方,美日联军仅仅控制了从承德到唐山以东地区,没能突破中**队的京津战略防线,甚至没有对张家口构成威胁。在战场范围有限的情况下,肯定无法部署太多的主力部队。
从作战来看,另外三十万主力部队是攻打京津地区的预备队。
因为在此之前,美日联军已经轰炸了京津地区数个月,即便在第三次南京会战期间,美日联军的轰炸行动都没停止,只是规模缩小了一些,所以到十一月中旬,在美国当局做出了强攻北京的战略决策之后,美日联军随时可以发起地面进攻。
当然,还有一个比较重要的问题,那就是后勤保障。
虽然在中国空军恢复战斗力之后,美军不得不让舰队离开黄海北部海域,同时终止了渤海湾的海运作业,所有船只都改道前往东港与丹东港,使得后勤保障负担再次增大,但是随着日军再次增兵,加上日军的编制调整基本完成,后勤保障线有了足够的安全保证。几个月下来,美日联军已经在前线囤积了数百万吨作战物资,而且每天还能运送十多万吨物资,足以保证百万大军战斗数个月。
这下,就只剩下了作战计划。
毫无疑问,帕特里奇手里有好几套作战计划,甚至早就准备好了在冬季攻打京津地区的作战方案。不管怎么说,在过去的几个月里,美日联军前线司令部没有闲着,有足够的时间拟定作战计划。
可以说,到了十一月中旬,已经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了。
而这个“东风”,就是美国当局下达的进攻命令。
十一月十五日当晚,在白宫与五角大楼发出进攻命令之后,美日联军就开始了进攻前的火力准备。
因为之前耽搁了几个月,加上东北军经常变换防御部署,所以美日联军的前期火力准备长达二十四小时。
如此猛烈的火力准备,预示着即将打响的是一场规模空前的大决战
!!!!!!!!!!!!!1!
!最!!小!!!!!!6!
!新!!!!说!!!!!
!!!最!!!!网!!.!
!!!快!!!!!!!!!
!!!!!!!!!!!!!!
[奉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