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阳也算是沙场老将,在战略战术上不输白起,也打过不少胜战,但这一次却是彻底失败了,而且还是灭国之灾。
景阳怎么也不敢相信,偌大的楚国就这样灭亡了,追究其原因,景阳认为最大根本原因是奸臣与昏君结合,导致楚国吏治败坏,楚国后期的内政腐败,贵族把持特权,制度僵化保守,楚国君臣贪图享乐的风气已蔚然形成,到楚顷襄王时,国势顿衰,民心涣散。
再加上秦国多次伐楚,拔西陵、巫、黔中等地,楚国政坛,已经沦为了小人的天堂,君主被蒙蔽、忠臣被遗弃,这样的国家,岂有不灭亡之理?
此时,景阳不由想起了两个人,一个是吴起,一个是屈原,要是他们在,得到楚王重用,楚国不至于如此。
吴起,卫国左氏人。早年学儒术于曾申门下,后弃儒学兵。
最初吴起在鲁国时,受命指挥鲁军大败齐国。之后前往魏国,得到魏文侯重用。他指挥魏军屡次击败秦国,占领河西之地,为首任西河郡守,同时改革兵制,创建魏武卒,“与诸侯大战七十六,全胜六十四”。
后因魏武侯猜疑而转投楚国,被楚悼王任命为令尹,进行变法。经过大刀阔斧地改革,在短时间内成功增强了楚国国力,使楚国出现“南平百越,北并陈蔡,却三晋,西伐秦”,一度大败魏国,“马饮于大河”的强盛局面。公元前381年,楚悼王逝世,吴起因厉行变法而得罪守旧贵族,惨遭杀害。
屈原,芈姓,屈氏,名平,字原,楚国丹阳秭归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
司马迁曾在《史记·屈原列传》中说:“屈原,名平,楚之同姓者也。”
楚国王室为芈姓熊氏,芈姓是母系而言,熊氏是父系而言。屈原系王族之后,和楚怀王熊槐为本家。
春秋时期,楚武王封儿子“瑕”到屈邑去做官,人们于是称他为“屈瑕”。由此,楚王为芈姓熊氏,屈氏就成为了熊氏的一个支氏。
先秦时期男子称氏不称姓,所以叫屈原,不叫芈原。后来姓氏合一,就不再存在这个问题。
屈原少年时受过良好的教育,博闻强识,志向远大。早年受楚怀王信任,任左徒、三闾大夫,兼管内政外交大事。提倡“美政”,主张对内举贤任能,修明法度,对外力主联齐抗秦。因遭贵族排挤诽谤,被先后流放至汉北和沅湘流域以及南方蛮荒荒僻之地陵阳。
屈原第一次被放逐,是被上官大夫谗言毁谤,致楚怀王“怒而疏屈平”,并失去了左徒官职的。
屈原第二次放逐是被顷襄王“怒而迁之”,约在楚顷襄王十三年(前286年),这次丢了三闾大夫(掌管楚国王族屈、景、昭三姓事务)的之职,此时,屈原已年过五旬了。
这次流放的路线,从郢都(今湖北江陵)出发,先往东南顺江而下经过夏首(今湖北沙市东南)、遥望龙门(郢都东门)经由洞庭湖进入长江,然后又离开了夏浦(今湖北汉口),最后到了陵阳。
陵阳,西汉元封二年(前109)分泾县西境设县。县名以陵阳山而名,陵阳山(后改九子山,今名九华山)以仙人陵阳子明所居而名。治所位于现在青阳县的陵阳镇。属丹阳郡。
东汉永和四年(139年),陵阳县改属扬州(已改治寿春,今寿县城关镇)宣城郡(治宛陵,今安徽宣州市区)。建和元年(147年),陵阳县改属扬州丹阳郡(治宛陵)。丁丑年(317年)三月,建东晋,陵阳(仍治今陵阳镇属扬州(治建康,今南京市)宣城郡(仍治宛陵,今宣州市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