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酷我小说>历史军事>大顺皇朝> 第八百七十九章:变天了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八百七十九章:变天了(1 / 2)

 卖报,卖报奸商露出真面目,采风人明察暗访,终有所获

长安商贾缺斤短两事件大起底

如此败坏风气之商贾,朝廷应如何处置

端木遗风败坏,当今圣上大发雷霆

随着报童的一声声吆喝,他们手中的大顺民报很快就被一抢而空。这是许久未见过的事情了,要知道近些年来大顺民报的份额一再缩减,全被民报报纸抢在了前头。这也是大顺民报自己作死,疏忽了管理,竟然被官家子弟亲属进入,很多事情都是吱唔不清,语焉不详,如此报纸,怎会受到百姓欢迎

幸亏陆承启及时微服私访,才算是破除一大毒瘤。

无他,就是因为如今朝廷都不发邸报了,全维系在一份大顺民报上。而以前出邸报的官署进奏院,其负责人最初称上都邸务留后使,后改称上都知进奏官,简称进奏官,由地方派遣。作为前朝朝廷和藩镇之间联系的桥梁,进奏院的职能除备藩帅入朝或奏事官进京作居留处所外,主要是代表地方藩镇向朝廷呈递章奏,接受和代转朝廷下达的文书,向地方藩镇传发朝廷政事动态和其他消息的书面报告等,这种书面报告叫做进奏院状,又称状报报状上都留后状等。

大顺建立后,沿前朝旧制,各路府州在京都长安设立进奏院并自行管辖,分散于都城坊巷,进奏官们自行采集和编发朝廷信息,承转公文既有延误又有泄漏。而后,朝廷开始整顿遍布东京的驻京办,成立都进奏院。都进奏院隶属门下省的给事中,负责承转诏敕和三省枢密院命令及其他部门文件给诸路,摘录各州章奏事由报告门下省等。自此,进奏院结束了作为地方派驻朝廷办事机构的史,成为朝廷行政系统的组成部分。在这种体制下,各进奏院负责信息采集和传报工作,所传发的官报就是邸报。

当然,这个官署在洪祥十年就并入了大顺民报馆,也就是把大顺民报和邸报合二为一,确立了大顺民报的地位,成为了形势更加多变的,商业元素更加饱满的报纸。

合并虽然是好,但大顺民报掺杂了官场作风进来,这两年来竟不敢透露官场真相,屡屡被百姓诟病。久而久之,市场份额自然便一再缩减。除了当官的会买两份之外,百姓已经鲜少会再买这样的报纸了。大顺民报经营日益窘迫,若非陆承启给它来了剂强心针,恐怕早已病入膏肓,无力回天了。

当大顺民报开始为百姓说话的时候,报纸的销量根本不用愁。

三日之内,通过快马船运,这期大顺民报传遍了整个黄河长江流域。再有五六日,便是边境都能收到了。

一时间,民间反响激烈,更有激进学子,欲敲登闻鼓,请皇上定夺,如何处置这些奸商。其实大部分人都知道,这些学子大多是商贾之后,不过是为自己产业鸣不平而已。这也是他们刚刚步入士这个阶段,还没有从士步入到官。如果他们和官同一阶级,他们就不会如此了。

说白了,这不过是阶级矛盾罢了。

屁股所在的位置不同,看问题的角度自然不同。

这期大顺民报一出,乐了百姓,愁了奸商,但江淮荆浙发运使蔡京更愁。

大顺民报点名道姓的批评,让蔡京焦头烂额。不错,他利用职务之便,假公济私,说是发运使,其实是暗中夹带自家粮食装船,一路运到长安,省了不少运费。不仅如此,他家又是官商,还不用交税,米价可想而知比正常水平低上多少。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