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北颔首,对沮授问道:“公与,辽东正在农时,若刨去务农田卒,可用多少人马?若不再看开垦荒地呢?”
“回将军,渔阳、度辽二营,新卒无可战之力,可先编入田卒,调田卒中精悍充满二营。”沮授知晓南下讨董对他们来说有多么重要,拱手说道:“但是南北二都尉防备北方公孙度、东面高句丽,却是必须留下六千兵力。因而,辽东仅有兵马八千至万众可南下作战。”
燕北点头,这个数目与他的估算所差无几,实际上他也就打算驱使八千兵马出辽东,再抽调乌桓一部参战,凑足万人。这样的兵势加上L义偏将部的三千老卒七千新兵,已经拥有声势。
他可没打算自己独力面对董卓的凉州骁锐,哪怕二十万西州兵里只有两三万历经战阵的老卒,也绝非他一人之力所能敌的。他只想让自己的本部人马有足够的战力即可。战力与兵力不必多,胜过东州诸侯就足够了。
他根本没打算在这场关东关西的诸侯大战当中效死力……况且,就算他只出五千精锐,也远胜关东新募两万青壮。
“这么多人也就够了,你们,谁愿意与我同去中原?”燕北初初发问,麾下众将便纷纷起身拱手,尤其是高览迈步上前便说道:“将军,此战必用高某!”
燕北笑了,就算高览不说,他也是要带高览去中原的。这么好的一员良将,岂能在辽东守土度日。
不过他面上仍旧露出难色,对高览问道:“若你随我出兵,辽东该由谁来镇守呀?”
“沮太守!”高览生怕燕北还不让他出去,连忙向沮授看去说道:“沮太守深明军事,但有下将守备,便可保辽东无虞。”
“也好,公与。”燕北对沮授说道:“既然如此,这次辽东就由你来守备吧,除了政务还有军事,便辛苦你了。”
沮授拱手道:“请主公放心。”
“既然如此,高览、太史慈、赵云、焦触、姜晋、孙轻、李大目随我南下,会一会天下诸侯。”燕北看着众人说道:“其余人等,守备辽东。”
燕北确实没打算在讨伐董卓的战争中出太大的力气,因为他认为此次关东诸侯起兵讨董太过仓促,难以建功。何况双方实力对比在他看来多半势均力敌。
这样的战争,只有拼命才能取胜。
可关东诸侯能拼命吗?他们才不会拼命!
燕北是过来人,他在获得自己寄身的土地之前,习惯于刀光剑影,在生死之前摸爬滚打。但当他拥有自己的土地后,无论从前的邯郸城还是如今的辽东郡,他都不愿与人拼命了。
因为辽东郡是他卷土重来的本钱,只要命还在,他就能更强大。
关东诸侯也是一样,在燕北看来他们联合起兵,恐吓董卓的可能比较大,却未必有直接将董卓打回西凉的勇气。
甚至于,如果关东诸侯足够同仇敌忾,这场战争便有悖于燕北对于战争的理解。
如果没有将敌人一击毙命的底气,他宁可暂时媾和甚至绥靖,用尽一切手段与敌人停止战争。
这是为了避免在决胜之机到来前浪费自己的兵力与势力。
没有任何一个有脑子的愿意与敌人去打一场旷日持久不分胜败的战争。
这帮人各个做了太守,头顶上又没有朝廷约束,都与燕北一样好似一地霸主,谁舍得放下自己的权力啊。
单单由此,燕北便可预见这东西大战后的天下。如果真如他所想,最后关东诸侯没能将董卓赶回凉州,后面的天下局势,真就有的看了。
“公与,对于这场仗,你有什么建议吗?”
听到燕北发问,沮授拱手道:“属下建议将军不要先声夺人,可驻军黎阳观望战事,待必胜之机一鼓作气,以震天下诸侯。除此之外,高句丽的世子与扶余国使节,你在出征之前应该见见。关中的事情属下了解的不多,但在辽东有人了解,故尚书卢子干,主公出征之前务必请教他。”
“啊!若非公与提起,燕某险些都要忘记。”燕北点头应下,最后对孙轻说道:“怎么样,作为我的斥候,领一别部出去打探消息吧?”
孙轻咧开嘴笑了,拱手应命道:“属下遵命!”
“子龙子义,你们跟着孙司马,好好学学斥候的本事,将来是有大用的。”燕北摩拳擦掌,撑着膝盖对诸将说道:“你们回去做准备,这一战我们的对手不同从前,久经战争的西凉兵可不想从前那些敌人般容易对付。”
“好了,都下去吧。高览、太史慈、赵云、焦触留下。”借着众人向燕北告退的时机,燕北招来一名侍者说道:“去燕氏宅,取三杆长槊、两柄环刀、三套大铠取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