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酷我小说>综合其他>大国崛起1857> 第七百三十二节 巨人的落幕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七百三十二节 巨人的落幕(2 / 2)

可以对比一下后世中东的教派斗争,就更能体会到俾斯麦的贡献。

俾斯麦不但缓和不同信仰族群的矛盾,还缓和不同利益阶层之间的矛盾,他反感工人运动,但不是通过镇压来使压力越来越大,而是通过福利建设,让工人得到保障,采用疏导的方式来化解社会矛盾。

俾斯麦最有成就的,还是他的外交政策,他通过各种同盟条约,外交条约,一来孤立了法国,更大意义上说,还维持了欧洲的平衡,让欧洲势力平衡中,突然冒出了一个强大德国后竟然没有权力失衡,引发战争,这一点被后来的英国人所认可,他们表示说,如果不是有俾斯麦,第一次世界大战绝对不会拖到1914年。而如果俾斯麦不死的话,也许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可以避免的。

俾斯麦时期,先后跟奥匈帝国结盟,跟俄国结盟,组成三皇同盟,还跟意大利结盟,目的是孤立法国,而不是真的想要寻求盟友,所以即便在1875年危机的时候,俄国跟英国一起给德国施压,俾斯麦依然跟俄国签订了再保险条约。跟意大利结盟的同时,却还支持法国在突尼斯扩张,告诉法国尽管干自己想干的,而不用顾忌什么意大利。他通过制造法国和意大利的矛盾,让意大利更加依赖德国。

为了不刺激英国,他压制德国的扩张意愿,尽量不向海外扩张,而且坚决不扩大德国海军规模,以免给英国带来压力,极力保持传统的英德友好关系。

但他的政策并没有得到民众的认同,民众看到俾斯麦有条不紊的按照他的外交大纲一步步执行他自己的政策,完全不在乎民众的呼声,民众看到俄国提高关税打击了德国出口,经济界不愿意在给俄国贷款,俾斯麦就动用财政帮助俄国人修建东方的铁路。

民众想要海外的殖民地,哪怕殖民地的收益完全赶不上投入,他们也要殖民地,因为只有殖民地才能配得上德国的国际地位,才能彰显德国在天空下的荣耀,可俾斯麦即不跟英国竞争,连跟法国竞争都不敢,还一而再再而三的表示自己对法国的友好,但在民众眼里,德法友好个屁,历史上就数法国人杀德国人最多,欺负德国人最狠。

因为民众不支持,年轻的德皇就不愿意用俾斯麦了,或许是因为他享受那种出台民众喜欢的政策,然后接受民众欢呼的感觉,或许仅仅是他不想遮蔽在俾斯麦的光芒之下,只要俾斯麦做首相,世界就不会在乎德皇是谁,甚至连德皇是谁都不知道,世界只会知道俾斯麦,而不会知道他威廉二世。

俾斯麦的谢幕并不指的是他的离职,商鞅变法不会因为商鞅而死终结,可俾斯麦还没死,他的政策就开始终结了。

俾斯麦离任之后,德皇任命了新的首相卡普里维。

新上台的卡普里维跟俾斯麦不同,他对德皇言听计从,不能说完全没有自己的主张,只是在自己的意见跟皇帝向左的情况下,他没有俾斯麦那种敢于对抗皇权的勇气和性格。

俾斯麦连威望更高的德皇威廉一世都能压制住,更不会在乎年轻的小皇帝的态度了,所以他离任大概早就注定。

于是卡普里维政府在威廉二世的授意下,打出了“新路线”的旗帜,在对外关系方面开始改变俾斯麦所制定的欧洲安全政策。

如果他们能建立一个更好的安全政策也就罢了,如果他们没有更好的方案,就不应该轻易改动俾斯麦的既定路线,那样至少能让欧洲保持现状。

但卡普里维只是觉得俾斯麦留下的同盟体系过于复杂,必须予以“清理”,就开始大刀阔斧的改变,显然他根本就连俾斯麦政策的精髓都没理解,就开始胡乱更改,如同一个孩童在大师的画作上随意涂鸦一样,无知但绝对的大胆。

新政府首先在对英和对俄关系上进行了重新调整,由俾斯麦时期的联俄政策转变为亲英疏俄政策。

一个中欧的战略性力量德国,改变了他们对待世界性战略力量英国,和东欧的战略力量俄国的政策,势必会给世界带来巨大的地政缘治冲击,而这股冲击大明竟然也牵扯进来,因为新政府上台后,就停止了对俄国的西伯利亚铁路贷款。

而这条地缘性铁路,则是大明和俄国关系之间的祸根。

:。: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