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酷我小说>历史军事>战国风云之韩国再起> 第一百七十六章 孝廉制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一百七十六章 孝廉制(2 / 2)

“郡御史?”李斯暗暗思量了下,郡御史掌监察地方官员之责,传述民间言论,位不高但权显,可直达国君。为国君在地方的耳目,自己尚未结业,如何能担当得了这个大职!

可是还未等李斯开口,荀况就堵住了他欲要说出口的担心。“王上说了,你这个御史只是挂职,主要的职责还是访民间疾苦和学院情况,若是遇到民怨极大的贪官污吏,也可一并上报!毕竟,没有实践就出不得大道。”

“学生明白!”李斯答应道。自己当然渴望高官厚禄,但是年龄和资历摆在那里,没经过锻炼骤居高位,谁人能服!步子要迈得稳,走路才不会摔跤。在自己没有加冠之前,还是以学习为主。

“先生,王上推出的这个孝廉是怎么个事物?”李斯问道。

如今的选官制度要么就是勋贵大臣们推荐,要么就是去招贤馆自荐。前者,有门路的自然尚可,没有门路的就要标新立异,让勋贵对自己产生兴趣,引为宾客。许多人有才而不能施展,许多人善于钻营却能平步青云,道理正是在于此。国家没有一个系统的培养教育人才的方式,只能是官官相护相推的恶性循环。没有新鲜血液的补充,国家越来越暮气沉沉,人人不思进取。不谋国,但谋个人利益。

历史上,孝廉制度是汉武帝时所设立的察举考试,孝即为“孝顺亲长”,廉即为“廉能正直”。汉武帝的本意是好的,但因为地方世族大家的势力过于庞大,往往互相吹捧,弄虚作假。这个制度越往后越是走样,当时的童谣讽刺:“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

不过,这终究给社会的底层百姓一条进入仕途的道路,像书写陈情表的李密,若是没有这种制度,后世谁会知晓他的大名。当然,至于他后面因为不愿意做官,受限于统治阶层的利益,小心谨慎,碌碌无为,那就是另外一回事。

韩王然推出这个孝廉制度,也是给底层的百姓更多的出路。毕竟,韩国年轻有为的官员实在太少了。这个时代受过正统教育的士子本来就少,再抛开只知道夸夸其谈溜须拍马争名逐利之人,那就更少了。在最基层,县乡一层,这种最接近百姓的地方。韩王然不求官员们才高八斗学富五车。只希望他们勤政为民即可。

法律的监督是肯定的,但若能有忠孝礼仪的官员能担起教化万民的职责,岂不更好!何况,韩国现在可是打倒了一大批地方豪族。失去了土地这个根基,又被限制住奴仆的地方豪族。只能在自己的一亩三分田里瞎折腾。充其量,他们只算是拥有大量财力的土豪而已。

若想真正长远地发展家族,那就必须获得军功,获得爵位。这就是地方豪族在韩国面临的现实。

对于李斯的提问,荀况解释道:“你可知道,儒家的立身之本为何?孝也!为人立身以孝为本。任官从政以廉为方!在家为孝子,出仕为廉吏。王上对此可是极为推崇,百家之言为我所用,大道也!只是提倡法治的话,非人治。”

李斯若有所悟地点点头,如此说来。自己倒成了第一批受益者。“先生,何人可举孝廉?”

一个制度能否惠及万民,权力掌握在何人手中很是重要。虽然自己符合这个标准,受益了,却并不代表别人一定会因此受益。

“王上已经下旨,每县举荐不超过三名孝廉,举荐人必为乡老。若是被举荐之人已经为官。则予以提拔;若是为民,则授予官职。不过,所有孝廉并不是立即予以提拔擢升,而是需要入郎署为郎中,学习处理政事。大考之后,按照成绩高低授予五百石以上,八百石以下的官职。”

荀况顿了顿,笑言道:“不过,王上可是规定二十岁以上四十岁以下的国人方能由此待遇。你嘛,方才十七。再跟着我学三年出师再说。御史官职虽小,但责任却是重大。希望你好好琢磨,不要负了为师的期望。”

李斯点头称是,表示铭记于心。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韩王然这个创新真是大胆!更难得的是契合儒家的思想,怕是这个时候孔老夫子乐坏了吧!

这个时候,孔夫子确实乐坏了。教导出一个内圣外王的君王是儒家,是先贤,是自己最大的目标。如今怎么看韩王然怎么都符合。尤其是举孝廉制度的创立,以前哪个朝代哪个国家不是唯才是举,现在把德行操守作为标准的,虽然只是一个辅助标准的,也只有韩国一个而已。

这段时间孔老夫子想得最多的,思考得最多的就是如何完善儒家的思想,将以仁为本的孔孟思想提高到更高的层次。法家磨合碰撞,孔老夫子也渐渐意识到法度的重要。他自己也凭借着身为颍川学院院长的便利,改造各家的思想,将偏激的片面的言论反驳地一无是处。经过这样的辩论,让学生们知道孰优孰劣。一个学说没有了继承人,自然也就渐渐失去了生命力。等到诸子百家拿不出有新意有见解的主张,自己的儒家机会就来了。

学院里,孔老夫子正在亲自授业解惑,他侃侃而谈道:“王上圣明,下令个郡县举孝廉。所谓孝廉者,一曰德行高妙,志洁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通博士;三曰明达法令,足以绝凝,能案章覆问,文中御史;四曰刚毅多略,遭事不惑,明足以决。具备此四条者,皆堪为国之大才,王上要重用之。”

“院长,孝廉名额有限,那我等士子该如何是好?”顿时就有心急的士子问道。

孔老夫子摆了摆手,不以为意道:“国家人才的选拔一方面靠招贤馆,各位如果觉得身怀大才,自然可以直接去招贤馆应试。二者在于国家的培养,我颍川学院就是为此而设。三者才在于举孝廉,地方推荐。诸位不要担心他们占据了本属于你们的名额。这乱世混战不休,谁敢肯定我韩国的疆域不会大力拓展呢!呵呵。”

“何况”,孔老夫子顿了顿,揶揄道:“诸位谁若是想主政一方,造福万民,就要从自身做起。如今村落的学堂可是差很多的先生,王上可是言明了,诸位若想任职六百石,必须在学堂里为师半年。”

众人一听皆是松了口气,自己最担心的就是韩国朝令夕改。好不容易来投奔学习,到头来却要分配到村落里为师,原本属于自己的位置也会被孝廉们取代。经过孔老夫子这么一解释,心终于安了。

上党,长平,某处的村落。

进入春季已经是第二个月,草长莺飞,儿童嬉闹于乡野之间。按照往常,这正是十岁左右的孩子最调皮的季节。只不过,今年春天的长平,乡野变得格外安静。

新建立的学堂里,一名一身儒衫的士子正在对台下几十名七八岁到十一二岁的孩童耐心地讲解着课程。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昔孟母,责邻处,子不学,断机杼……”。孩童们满含着热情朗读着书籍。

这篇三字经是韩王然所做的,里面关于称赞后世人物的典故被符合当下情况的人和事代替,过于宣传三纲五常和儒家思想的片面内容被删除。整篇文章介绍了礼和法,韩王然希望通过这样的言传身教来影响解下来的一代人。(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起点(qidian.)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手机用户请到m.qidian.阅读。)

PS:改好了可以9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