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刻,经过半个多月的征战,晋军二十余万人马的粮草已经严重不足了,若是在分拨一部分给长安城的百姓,大军的粮草就更不足了。
“就算不分拨粮草给百姓,我军的军粮也支撑不了多久,眼下,我军已经在关中站稳脚跟,接下来的当务之急,便是尽快将南郑城的粮草运往关中,越多越好。”华安正色说道。
王三点头道:“大哥说的是,为了在关中站稳脚跟,我军必须尽快运粮了。”
华安拿出怀中的地图,开始思考如何快速有效的将南郑城的大量粮草运往关中,目前,从南郑通往关*有五条道路,祁山大道最为平坦,最有利于粮草的运输,但这条路是最远的一条道路,来回搬运粮草,实在是浪费时间。
其余几条小路,虽然距离较近,但道路崎岖难行,运输粮草颇为不便,难以在短时间内大量运粮。
若是按照五路同时大量运输粮草的办法,则需要再次征发大批的百姓负责运输粮草,而这样一来,将大大损耗梁州的经济和农业,是华安不愿意看到的。
思前想后,华安觉得,必须有一种简洁高效的运粮方法,以满足汉中运输大批军粮前往关中的需求。
华安拿着手中的地图,来回的观看,突然就有了一个大胆的想法,利用河流走水路运输物资。
这条河流自然就是紧靠褒斜道的褒水,褒水靠近南郑城,城中的大量军粮,可以利用船只从褒水的下游向上游逆流运输。
但有一个问题是,在褒水的下游,河水既宽又深,可以通行大型的船只,但在上游的位置,河道很窄,水深也很浅,小船都无法通行,也就是说,褒水并不能直接通向关中,而只能通到二百余里。
但这已经非常不错了,要知道从南郑城,沿着褒斜道通往郿城,至少有三四百里的路程,若是利用褒水运输二百里,剩下的一百余里,运输的压力就小了很多,况且,在郿城以南,还有一条小河,是渭水的支流,可以通船的距离足有五十余力,只要这两条河流充分的利用,便可以大大减轻陆路运输的压力。
也就是说,从南郑城将军粮运往郿城,有近三百里的距离是用水运,而中间需要陆路运输的距离不足百里,如此一来,除了翻越秦岭的不足百里需要加强人手之外,两头的水运,所需要的人力很少,要知道,水运的效率是陆路运输无法相比的。
为了进一步增加运输的效率,华安还打算将水运分成两段,在从南郑城发粮的时候,用大船运输,以提高效率,在进入上游,大船无法通行的区域,改用小船运输,在小船无法通行的源头区域,在将军粮用辎重车运输。
华安思虑周全之后,将自己的想法告诉了身旁的将领,众将领在听了华安的运输方案后,无不拍案叫绝,认为可行。
在分析了每一个细节的步骤后,华安终于下定决心,利用褒水和褒斜道大量运输粮草,在郿城设立一个大型军粮仓库,以储存南郑城方向运来的粮草,同时,在长安城之中,修建更大的粮仓,毕竟,长安才是关中的核心,控制长安,才能更好的掌控关中。
从郿城将军粮运往长安,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只需沿着渭水一路向东,便可轻松的抵达长安,若要运往潼关,那就继续东进,进入潼关即可。
在关中,几乎所有的重要城池,都在渭水及其支流的边上,运输粮草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情。
华安正式下达命令后,关中方向,辎重营的将士们开始大量造船,以便于运输粮草,而汉中方向,则将准备好的军粮装上船只,并沿着褒水一路向北运输。
华安派遣一万名后备军团的将士,推着山地辎重车前往褒斜道,准备运输从褒水运来的军粮,而后,再将这些军粮运往郿城附近的渭水支流,搬运上船只,通过船只顺流而下,将军粮运往郿城。
这种运粮的方式,大大节约了人力,运粮的效率大为提高,短短的半个月之内,便有十万旦军粮,被运进了郿城,而后转运到了长安。
在缺粮的日子里,华安将军粮无偿送给长安城的百姓,从而避免长安城出现大规模的饿殍,这一行为既避免了长安城的动乱,也让长安城的百姓对华安感恩戴德,可以说,在短短的几日之内,长安城的民心已经尽数为华安所得。
损失一些军粮对华安来说,根本就不算什么,但得到民心对于华安来说,却是一件天大的好事,在城内缺粮的日子里,华安免费为长安城中的百姓提供粮食,这一步棋算是彻底走对了。
南郑城的军粮在源源不断的运往长安,看着长安城中堆积的军粮越来越多,华安一颗悬着的心总算是放下了,只要拥有足够的粮草,华安有信心,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彻底掌控关中,从而以关中为基地,杀出潼关,收复中原。(未完待续)
《百度书名+》即可快速直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