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酷我小说>综合其他>龙凤团> 第一百四十六章 茶圣陆羽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一百四十六章 茶圣陆羽(2 / 2)

颜真卿刺湖州,组织一批文人编纂《韵海镜源》,陆羽参与其事,在编辑部成员名单中位列第三,且贡献颇著。皎然虽未亲手执管撰书,但自始至终是颜真卿和众文人编纂《韵海镜源》这一浩繁工程的支持者。颜真卿在《杼山妙喜寺碑》文中赞颂他,杼山大德。皎然是吴兴杼山妙喜寺主持,不仅是佛学大师,还是中国茶文化、茶道之祖,与陆羽可以说是不相伯仲,甚或是更伟大更漂逸的无名英雄。

大历十二年,经宰相杨绾、常衮举荐,颜真卿获召入朝,担任刑部尚书,随后升任吏部尚书,献上《韵海镜源》。常衮是天宝十四年的乙未科状元及第,登第后由太子正字授补阙起居郎,永泰元年授中书舍人。广德元年以右补阙充翰林学士,不久任考功员外郎,后加封常衮为集贤院学士。大历九年升礼部侍郎,连续三年主科考,以文辞出众而又登科第为用人标准,堵塞买官之路。。大历十二年拜相,杨绾病故后,独揽朝政,封河内郡公。

颜真卿回京任职后,不忘陆羽之功,有心提携,和宰相常衮一同推荐陆羽为太常寺太祝。太祝是太常寺的低级官员,正九品上,官阶是第二十七级,负责管理皇室祖宗神主牌位的出入,皇帝祭祀时跪读祭文。然对于未参加科举考试没有功名的陆羽来说,已是破格使用。颜真卿对陆羽的支持是全方位的,竭尽全力的。因为有了他的帮助,使陆羽的《茶经》得到充实并引出新的精彩篇章,使陆羽衣食无虞有可能闭门著书立说,使陆羽知名度大大提高成为文坛亮星。

大历十四年,代宗李豫驾崩。德宗李适即位后,常衮被贬为河南少尹,又贬为潮州刺史,不久为福建观察使,兼任建州刺史。常衮蒸焙建州之茶而研之,谓之研膏茶,其制作工艺大致分为蒸焙、研末和凝膏三个步骤。陆羽在《茶经》中说建州之茶,往往得之,其味极佳。常衮注重教育,增设乡校,亲自讲授,闽地文风为之一振,在其奖掖下,一代又一代士子,腾于江淮,达于京师。常衮性清高孤傲,不妄交游。为政苛细崇尚节俭,反对腐败。建中四年死于任上,享年五十五岁,追赠为尚书左仆射。

颜真卿任礼仪使,时值战乱之后,典章法令废弛,颜真卿的建议多被权臣阻扰,难以实施。颜真卿因刚正而被改为太子太师,罢免其礼仪使一职。建中四年,叛乱的淮西节度使李希烈攻陷汝州。颜真卿将近八十岁了,却要前往李希烈军中,传达朝廷旨意。李希烈最终将颜真卿逮捕缢杀,享年七十六岁,时为兴元元年八月初三。半年后,叛乱平定,淮西节度使护送颜真卿的灵柩回京。同年,葬于京兆万年颜氏祖茔。德宗为他废朝五日,追赠司徒,谥号“文忠”,另赠钱五十万、粟二百硕。

陆羽著《茶经》经过学茶启蒙阶段,鉴泉品茶阶段,江南考察和闭门著书阶段,以及修改充实成书阶段,直到建中元年左右才完成。陆羽以他的人品和丰富的茶学知识名震朝野,朝延曾先后两次诏拜陆羽为官,陆羽都婉辞圣命。陆羽在成名后的晚年,依然是四处品泉问茶,先后到过绍兴、余杭、苏州、无锡、宜兴、丹阳、南京、上饶、抚州等地,最终又返回湖州。贞元未年,陆羽走完了他皓首穷茶之路,悄然逝去,葬于浙江湖州市郊区东南约三十公里处的杼山。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