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嗯,我真的不记得上午都跟你说什么了。”
“就是关于你男朋友的,你不是在bbs发帖书,问异地恋能不能长久的吗?”
“噢,想起来了,我还叫你去看我发的帖书,让你帮我参考呢。”
“对啊,看了这么一篇文章吗?大概叫《长相似只因长相离》?”我曾在bbs上随后给她发去了这篇文字,没想到她没再有机会上网,应该是还没看到,所以我只好再次提起。
“没有啊,说什么的?”
“是台湾著名情感类作家刘墉的一篇散文,说得挺有道理的。就是说,恋人之间,其实不应该成天腻在一起,不是有句话叫小别胜新婚吗?一对夫妻,如果总是柴米油盐的搅和在一起,时间长了总会磕磕碰碰、无事生非,闹出一些不愉快出来。与其这样。还不如有意的疏远一阵儿。分隔两处,谁也不烦谁。果断时间再碰面,就会感情更好的。”
“哥,你真会安慰人。可惜你不知道我的想法。”
“那你就跟我说说吧,你是怎么想的?”
“其实也没什么。不说这个了。”yucca欲言又止,叹了口气,与此同时。她已经在面前摆开了一本英语大书,眼睛停在书上,心思却不在。“哥,你实话告诉我,你是怎么想的,看完我写地那些故事后,你真实地想法是什么?”
“写得很好啊,很真实,也很浪漫……”我不知如何回答才好,就这么想个局外人评说着。
“我不要听这些,我想知道的是,你对那段话怎么看?你说过。两个人性格太相近,就会互相排斥,走不到一起,我觉得这完全是借口。两个性格相反地人,可能会在第一时间性格互补而融洽,但是时间长了。新鲜感消失了。分歧就会出现,没有共同的兴趣去维系。终归还是会分道扬镳。不是吗?”这也是她的回忆文字最后的归结所在,也是这个因素,使她觉得应该跟男友分手,而不仅仅是不值一提的二百里两地分居。
“也许吧,爱情大概总是有期限的,新鲜感总会有消失地一天……”本来,我还有心要劝他们复合,然而她这么说,却先封住了我的口。
“你知道为什么我回给自己的故事取名为《月上柳梢》吗?”yucca打断了我无关痛痒地话,而她所说出的这句话所包含的深意,是我第一眼看到这几个字就已经意识到的,却也是我既渴望又害怕的。
想写新章节,结果想了很多,却弄出了这篇文字。随便看看,欢迎讨论,放心,正是章节肯定不会是这个,订阅者不必介意。而且今天白天频繁停电,更新也不能保障了。晚上一定更新正是章节。
探讨人生的意义
世间事,不如意者十有。
人无十全,事无十美。人们总为不能全全美美遗憾,得出有缺憾才会有美的结论来,并逆向思维,假如全美了,是否还有意义?一个人,如果是一个完美的人,这个人还可爱吗?让你跟一个完美的人共度一生,你什么都不用做,什么都不用担忧,她都能满足你,你会幸福吗?抑或会发疯?我想结论肯定是后者。因为到头来会发现,这样的人生毫无意义。如果一个人地生命,从出生到死去,所有过程,都是完美的,不管从任何意义上说,都是完美的,那么,然后呢?这个人的一生真的是幸福的吗?是值得地吗?这个人会很满足地死去吗?无怨无悔的离去?恐怕结果会截然相反,因为太完美,人会无聊致死,会发疯或者自杀。
人生地意义究竟在何处?人究竟为什么而活?为什么要活着?有时候,以自己这有限的所知所识,唯一的结论,似乎只能是,毫无意义。活着,或者只有活着本身,就是一切意义的本源。世间万物,只趋向一个目标:熵增。自然界中的一个普遍规律是:能量密度的差异倾向于变成均等。换句话说,“熵将随着时间而增大”。对于能量从密度较高的地方向密度较低的地方流动的研究,过去主要是对于热这种能量形态进行的。因此,关于能量流动和功-能转换的科学就被称为“热力学”,这是从希腊文“热运动”一词变来的。人们早已断定,能量既不能创造,也不能消灭。这是一条最基本的定律;所以人们把它称为“热力学第一定律”。力学第二定律是根据大量观察结果总结出来的规律,有下述表述方式:热量总是从高温物体传到低温物体,不可能作相反的传递而不引起其他的变化;功可以全部转化为热,但任何热机不能全部地、连续不断地把所接受的热量转变为功(即无法制造第二类永动机);在孤立系统中,实际发生的过程,总使整个系统的熵值增大,此即熵增原理。摩擦使一部分机械能不可逆地转变为热,使熵增加。热量dQ由高温(1)物体传至低温(2)物体,高温物体的熵减少dS1dQ/1,低温物体的熵增加dS2dQ/2,把两个物体合起来当成一个系统来看,熵的变化是ddS2-d10,即熵是增加的。熵随时间而增大地说法,看来差不多也是非常基本地一条普遍规律,所以它被称为“热力学第二定律”。简要地说,就是能量的平衡。高能量向低能量流动。低能量则获得能量,转向高能量。最终,达到完全地能量的平衡,一个平均值,一个不再有任何变化的完全无序的绝对均衡的状态,宇宙万物的归宿,便是如此。假如从这个意义上讲。人类地存在,也不过是为了实现这个最终的目标,也无法逃脱这个结局。那么人类存在的意义。似乎是加速这个过程。所以,不需要反对铺张浪费地工业文明及环境污染,因为这些才是宇宙演化的根本要求。人类存在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加速能量的平衡而已。如果人类一切追求利的行为,最终客观上都在通向这个最终目标。所以新的社会形态必然淘汰旧的社会形态,因为在向宇宙最终目标前进的道路上,旧的形态显然慢得多,小国寡民地原始生产,对物质的消耗实在太慢了。如果这个道理是确切的,那么未来的某天。人类和人类社会会被更高智慧的存在所取代也就不可避免了,除非人类能够不断的开发自己,更加完美地消耗物质,以最佳状态促进宇宙向自己地最终属性转化,否则,人类必然会被代替。因为这是宇宙最高法则。不可违抗。不可阻挡,不可逆转。
由此可见。我们每个人的活着地意义,客观上都不过是为了这个目标服务的。有趣的是,我们人类社会一切组成、行为的最终目的,似乎也确实是如此。
优胜劣汰,适者生存,最强者说得算,最强者生存。因为只有最强者,才能最大限度的以最快速度去实现这个过程。
最发达的国家,美国等国,他们的社会形态,是目前最先进的,而他们社会所作的,就是最大限度的发挥每个人的最大潜能,以最多的方式消耗掉已有物质财富。所以我们每个人,也应如此活着,因为这是宇宙法则的最终要求。一切禁欲主义的原始宗教、社会构成,都是落后的必然被淘汰的。
那么,然后呢?
人生之意义究竟何在?
难道一切仅仅是自然、造化的一个偶然、无聊?
与“熵增”相反的观念;负熵
负熵是物质系统有序化、组织化、复杂化状态的一种量度。
齐拉德首次提出了“负熵”这个经典热力学中从未出现过的概念和术语。
熵是用以表示某些物质系统状态的一种量度或说明其可能出现的程度。(或者说是描述一个孤立系统中物质的无序程度)
在自然科学家看来,人类的发展过程实际上就是有序化的增长过程,人类的一切生产与消费实际上就是“负熵”的创造与消耗;在社会科学家看来,人类的发展过程实际上就是本质力(即劳动能力或社会生产力)的增强过程,人类的一切生产与消费实际上就是“价值”的创造与消耗。然而,无论是自然科学家还是社会科学家,既不承认“负熵与价值毫不相干”,也不承认“负熵就是价值,价值就是负熵”。
1944年,著名的物理学家、量书力学的奠基人之一、诺贝尔奖获得者薛定锷(E.Schrodiner)出版《生命是什么?》一书,明确地论述了负熵的概念,并且把它应用到生物学问题中,提出了“生物赖负熵为生”(或译“生物以负熵为食”)的名言。
负熵的概念最初是不容易被人们接受的。薛定锷本人也明白地写道:“关于负熵的说法,遭到过物理界同事们的怀疑和反对。我首先要说的是,如果我只是想迎合他们的心意的话,那我就该用自由能来代替这个问题的讨论了”。
负熵?人类的自我安慰?最终还是逃不过宿命安排的铁律。
现在发布的非本书本章节正式内容。其中原因请看《公告》。正式章节尽快提供。
眼下为了不致人走“书”凉,冷冷清清凄凄惨惨,只能暂时提供一些原始材料的内容已正式章节的形式发布,而后会在原章节上修正,修正时另行通知。所以读者朋友可以放心订阅,不会给你带来损失。这么做还有一个很现实的原因:为了打击盗贴行为。鉴于如今网络盗贴行为猖獗,也无能为力,还请原谅作者苦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