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练能够提高工作效率、减少临战之时的伤亡率众所周知。
“平时多流汗,战时少流血!”不是口头上说说,已经深入人心,军民们都在军歌声中加强训练一个个挥汗如雨。
崇祯十年二月初,中原大地春寒料峭,通往南阳的官道上人喊马嘶。
那是天雄军和已经壮大到了六千人马的唐王部、发展到了接近两万人马的“红旗军”赵坤、顾准、裴元武、谷如山部杀回来了。
流寇擅长破坏,他们不需要任何已经夺取的城池。
高迎祥、张献忠等等已经在襄阳、南阳这片区域蹂躏了四十天,简直是掘地三尺,所有能够发现的金银财宝和粮食、牲口都被他们抢了。
得知卢阎王和“红魔”一路杀来人马超过四万,他们哪里肯留下拼命再次开始了流窜作案。
黄汉知道存在大量饥饿的难民就无法剿灭流寇。
分析旗卫总结的河南情报后,能够预知流寇不会选择跟天雄军和“红旗军”硬碰硬。
卢象升和唐王收复失地应该是弹指一挥间,消灭流寇肯定是遥遥无期。
“红旗军”不会傻兮兮地跟在流寇屁股后面武装大游行,还是采取收复一地就得把这方百姓从即将饿死的边缘拉回来的一贯方针。
襄阳、南阳这片区域应该是河南相对富庶的地方,地肥水美,如果不遭遇兵灾应对自然灾害好的能力比其他地方好多了。
长江水系中最大支流汉水迂回在江汉平原,直通襄阳。
这段水路完全可以通航一百吨以下的平底江船,由襄阳往东北方向的南阳有唐白河联通,有一百余里水路也可以通航排水量低于三十吨的内河船舶。
古代运输成本最低、效率最高的就是船运,也就是因为这一点,黄汉一旦有了立足之地和资本之时就不遗余力发展造船业。
七八年的发展,侵吞、抢劫、建造,黄汉不仅仅拥有了大量用于跑海贸的商船、战船。
还拥有了成百上千艘适用于长江、汉江以及具备通航能力的内河航运的货船、客船、炮艇。
黄汉下达命令给赵坤、顾准等等将领,特意从亲卫营中选拔了三百少年提拔为军官,这些少年军官将要担任基层军官和镇抚官,加强内地“红旗军”的组织架构。
之所以挑好苗子加入亲卫营,是因为黄汉把这几千人当做后备军官培养,相当于后世的军官教导队。
放出三百基层军官,给予钱粮武器,六个月后,这些年轻人就会带出一万正规军。
一旦收复襄阳、南阳以及附近的城池,“红旗军”就赖在此地不走了,接下来会救济难民,圈无主土地屯垦,首当其冲就是侵占襄王以及他这一脉郡王的封地。
唐王本来就是个有担当的人,现在家逢变故更加不会在意那些封地,“红旗军”牵头组织难民屯垦圈了属于唐王家的田地应该不会遭遇抵制。
况且“红旗军”种王爷或者地主官僚的地,都是按照跟潞王、周王签订的租种协议的标准交租交国税,没有改变土地的所有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