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v id="center_tip"><b>最新网址:</b>自然境界,就是人生的最低境界,无非就是吃饭穿衣,过去农家妇女有个口头禅,叫“嫁汉嫁汉,穿衣吃饭。”穿衣、吃饭,是人生最基本的事情,也是最低境界。有个笑话讲:说是张家口那边大草原,一个小孩在放羊。大人打趣问他,你放羊干什么啊?放羊卖钱。卖钱干什么啊?娶媳妇。娶媳妇干什么啊?生娃。生娃干什么啊?放羊。
活在这个境界里的人,驱使他们做事情的动力大都来自于人的天性,而评价事情的标准,要么是社会上早已约定俗成的规则或社会习惯,要么就依照他们自己的本性,他们也未曾了解到这样做事的意义。
著名学者、复旦大学王雷泉教授曾说过:“人兼具动物性、社会性和超越性,可以下堕为畜生,也可以提升为圣贤。”其实活在自然境界的人,就是动物性的展现。
《礼记·礼运》中有言:“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其实社会上大多数人就住在这一层,吃喝玩乐,糊里糊涂地来到这个世间,麻木地、醉生梦死地活了几十年,从来没有认真地思考过人生的意义、目的,别人怎么过,自己就怎么过,大家怎么过,自己就怎么过,最后还是糊里糊涂地、怀着恐惧与遗憾离开这个世间,一辈子都活在动物的层次上。
但这样的人生有何意义呢?老子曰:“吾之所以大患,为吾有身。”人和其它动物的根本区别就在于人有思想,而其它动物没有。混吃等死的人生,毫无意义可言。
第二重境界:功利境界
“他可以做些事,其后果有利于他人,其动机则是利己的。所以他所做的各种事,对于他,有功利的意义。他的人生境界,就是我所说的功利境界。”冯友兰先生认为,自然境界的上层就是功利境界。
在这个境界里的人,判断事情的标准是以个人为中心考虑和决策的,“利己”是一切的核心。
人温饱以后要富足,富足以后要权力,权力以后还要有影响力。《好了歌》中说:“世人都说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世人都说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功名这类东西,都属于功利境界。
但功利也是有境界之分的。如果出发点是为自己,而不计后果,那么,这只是功利境界的初级阶段。尤其是损人以利己的人,更是初级中的低级层次。
功利境界,还应是出发点为自己,同时不有损他人的利益。孔子也曾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可见,为己的同时,也需考虑到结果,不能有损于他人。我们大多数所谓“混”出来的人,不过是讲求实际利害的功利境界而已。
利己本是道德中立的,但过分地利己斩断了自己与世界相触的机会,缺乏同理心,难以被感动,难以发自内心地因别人的快乐而快乐。
最苦的就是在功利境界的人,每天呼朋唤友,每天高朋满座,每天被很多人需要,每天没有时间,能力让你达不到无为而治,做不到出世入世,所以分不清此岸彼岸。
功利境界的高级层次则是,出发点为自己,同时也让他人得利益。曾国藩曾问赵烈文:“众皆出我下,奈何尽归胡公(胡林翼,同时期湘军将领)?”赵曰:“人皆有私,不能官,不得财,不走何待?”曾曰:“当如何?”赵曰:“集众人之私者,可成一人之公!”曾闻之甚然。
在曾国藩儒家思想的境界中,捞功名,谋财利是小人所为的,所以他容不得这种人和事情。但赵烈文给他上了一堂人性之课,让他明白了人性是功利的,且提出了这句“集众人之私,成一人之公”的名言。
第三重境界:道德境界
冯友兰先生说:“了解到这个社会是一个整体,他是这个整体的一部分。有这种觉解,他就为社会的利益做各种事,他所做的各种事都有道德的意义。所以他的人生境界,是我所说的道德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