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酷我小说>综合其他>铁血魏晋南北朝> 第一百五十二章 得陇望蜀(三)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一百五十二章 得陇望蜀(三)(1 / 2)

 <div id="center_tip"><b>最新网址:www.xbiquta.com</b>上回我们说到北魏帝国南下川蜀可以选择三种作战思路,第一种思路就是“正面强攻”。但是,如果南方众志成城,死守剑门关这一天然关口,致使北军难以有所突破时,第二种思路无疑会进入北魏将领的视线,那就是“以守为攻”。

而同样是三国时期的历史,可以生动的为“以守为攻”提供丰富的参考素材。《资治通鉴》记载,公元215年,曹操攻取张鲁的汉中之后,和已经吞并刘璋蜀地的刘备迎面撞上了。此时的曹操急于赶回首都谋划接受“魏王”的封号,于是没有采纳司马懿“趁刘备前去江陵和孙权进行瓜分荆州的谈判,一举拿下蜀地”的建议(司马懿此时还嫩,只知军事,不懂政治,就像当年***说林彪“你是个娃娃,懂什么”一个道理),还用“人苦无足,既得陇右,复欲得蜀?”来搪塞了一下司马懿小朋友,然后任命夏侯渊为都护将军,率领张郃、徐晃等人采取“以守为攻”的战术,守卫汉中。

所谓“以守为攻”,就是军事上采取守势,而政治上则采取攻势。三国时期何谓“政治”,我想最大的政治莫过于战争的胜利,而争夺人口、储备粮食、打造优良军事装备等等要素无疑是“现实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当时的曹魏占据中国绝大部分平原,有充足的粮食储备,以及大国强国的自信和实力来吸纳各方的民众。曹魏代表中央政权,通过内迁边疆地区的民众,充实自身人口基数的同时还削弱了敌对国家的兵源,可谓一举两得,长此以往,“马太效应”导致大国强者恒强,而小国只能慢慢被蚕食消散掉。

史书记载,曹操离开汉中的同时,除了军事上对夏侯渊、张郃等人的任命外,还任命丞相长史杜袭为驸马都尉,全权掌管汉中民政事务,杜袭采取怀柔政策对汉中百姓进行有组织的内迁工作,汉中百姓仅迁徙到洛阳、邺城两地的就有八万余人。我们知道八万余人在人口凋敝的三国时期是个什么概念,蜀汉丞相诸葛亮北伐中原最多也就能动员十万军队,由此可见曹魏对汉中地区的“人口虹吸”的力度有多大。那么汉中居民迁出原籍,由此遗留下来的可耕地不就没人耕种了吗?不用着急,汉中的曹魏守军会不断从大巴山区(三巴地区)强制迁徙世代生活在大山里面的巴、氐、獠等少数民族进入平原,填补迁出居民的空缺,施行屯田,以此出兵出粮,支援前线战事。这种政府组织的有计划有针对性的移民政策,无疑对蜀汉有着釜底抽薪的功效(蜀汉常年北伐兵员从哪里来?很大程度上也要依靠掠夺山区的原住民;同样东吴的孙权也常常进山“征兵”,掠夺百越居民,绑上东吴的战争机器),从长期看,这种“以守为攻”的战略真的是相当“毒辣”。

三国军迷对这一时期张飞和张郃的“宕渠之战”非常熟悉,但我看网上大多从军事角度讲述这一战役,对这次战役的大背景,即曹魏有计划实施以守为攻的“移民政策”很少提及。夏侯渊、张郃等人在曹操回军的情况下,兵力不足以采取攻势,于是在固守汉中的同时,张郃率兵进入三巴地区的宕渠等地,表面上看是迂回进攻,实则是执行内迁山民的战略意图。不过曹魏的“算盘”刘备集团怎能不知,随后张飞从驻军的阆中(嘉陵江河谷出口)增援宕渠,击溃了张郃,但张郃已经完成了山民内迁的工作,所以从战略上讲,“宕渠之战”双方也只是打了个平手。

不过话又说回来,这种“以守为攻”的方略需要长时间的坚定不移的执行,我们说棋局并不是一个人来下,像盘踞在川蜀的政治势力又怎么能让汉中的敌军安心的搞“移民”呢?蜀汉的刘备随后在法正的辅佐下兵发汉中,黄忠定军山刀劈夏侯渊的故事,早已被各种版本的戏剧电影演绎的活灵活现,我们也不再赘述。

总结说来,从民心向背的角度,民众自然是愿意投奔中央政权的强大政权,曹魏的“移民”猛一看确实很有市场。但是由于汉中、四川盆地独有的封闭特性,虽然蜀地的实力相比较关中那是大大不如,但是如果关中不能对汉中进行有效的增援,蜀地对于汉中的压制又是显而易见的,一旦双方军事实力的天平倒向蜀地,居住在大巴山区以及我们前几章说的居住在秦岭山脉的巴氐豪强自然会纯纯欲动,投靠蜀地地方政权,叛离中央。所以说中央政府在汉中地区的“以守为攻”的方略由于时间的拉长,还是有相当的不确定性。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