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酷我小说>综合其他>爱,在转身之后> 第79章 理想婚恋观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79章 理想婚恋观(2 / 2)

现代国家已逐步建立起基本的社会保障制度,很多以往只能由家庭和氏族来实现的功能,已由国家提供了一定的保障。如社会养老保险基本制度的建立,便是最基本的一种。过去,中国人传统的养儿防老的模式,已逐步由社会制度来实现。生育后代的目的,已由过去的低级需求发展为更高级的精神需求。

这种变化为现代人婚姻家庭观念的转变,提供了基本的物质基础,使婚姻家庭的功能更加趋向于精神方面的追求,使婚姻家庭的组织形式更多的是基于人性的需要和爱的需要。

接受了良好的高等教育的年轻一代,已基本摆脱了以解决温饱为基本物质需求的生活方式的束缚,成为了思想解放的新生一代。他们有条件开始接受各种新的思潮的影响,有条件根据自己对生活的理解,以及对人生的追求和目标,来选择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这是人类必然的文明进程中的一部分。

在他们看来,婚姻不是仅仅为了给父母一个交代,结婚不仅仅是为了传宗接代,而是要把爱与理解留在身边。结婚没有了固定的标准答案,年轻人有了更多的选择,他们知道自己选择了什么样的人,就是选择了什么样的人生。

搭伙养命式的结婚,已被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所不屑。他们在寻找更多的方式,他们需要搭建另一种自己满意的理想式的生活。他们更多的是因为事业走到一起,更多的是因为那份不舍之情走到一起。他们更相信缘分,更相信信息素,更依赖于情感,更依赖于信任,更懂得和需要心灵的陪伴和成长。

在徐明看来,结婚不是为了顺应父母,也不是为了顺应世俗社会,而是为了给自己找一个值得信赖和亲近的人。每个人都会有一种心理依赖,有了自己的家才会像一叶小舟靠上了岸,心安之处才是家,没有人不需要爱,没有人不需要陪伴。

徐明亲身经历了三年多婚姻家庭案件审理的实践,平时也注意对当代婚姻家庭有关资料的广泛涉猎和分析,由此也越来越明显地感觉到,在当代生活中,婚姻进入了理想主义与悲观主义并存的时代,这是社会转型期在家庭婚姻观念中的必然显现。

一份民政部门统计的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单身成年人口高达2.4亿,超7700万成年人处于独居状态。有人预计到2021年,成年人独居人数会上升到9200万。结婚率在2013年达到峰值9.92‰,此后便逐年下降,2018年为7.3‰;离婚率则持续上升,从2002年的0.9‰上升至2018年的3.2‰。数据明显地说明结婚的相对少了,离婚的却相对多了。

数量庞大的单身群体,给我们带来了一个大大的问号,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会选择单身?徐明看到的某全国性的大报有一份社会调查显示,在我国目前超2亿的成年单身人群中,有30.1%的单身女性恐婚,19.3%的男性恐婚。

为什么人们既期待着拥有理想的婚姻家庭,又成为恐婚的一族呢?这种矛盾的现象,不能单纯从恐婚者身上来寻找原因,而应更多地从社会的环境方面寻找外在的制约和影响。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物质财富的大量增长,人的独立性不断提高。婚姻不再是一种物质生存方面的“必要”的形式,而是一种精神追求上的“想要”的结果。这是社会进步带来的一种现象,也是社会进步带来的必然结果。

人们对婚姻的期待是和对爱情、陪伴、理解、支持等精神层面的需求和期待同步的。理想的婚姻应该有自己需要的归属感、身份感、价值感,是在精神层面上对孤独的终结,而不是物质层面上对温饱的满足。

就如一位网友所言“我没有穷到必须依靠婚姻来解决温饱问题,也没有富到可以找一个门当户对的人来喜结连理。如果没有真正合适的人出现,我宁愿不结婚,我愿意等,哪怕再晚一些,我也愿意等,等待一个自己心目中的结果。”这无疑已成为一种较为普遍的社会心理。

理想主义并不是排斥主义,恐婚也并非真正的不婚。只是没有遇到对的人,没有达到自己心理上的那个标准,无论是结婚者还是离婚者,似乎都与此有关。

对于单身人群来说,很多人没有结婚,不是因为婚姻对于他们不重要,而恰恰是因为他们对婚姻看得太重要,宁愿单着,也不苟且。

(下期预告:第80章贫穷的围困)<div id="center_tip"><b>最新网址:</b>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