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v id="center_tip"><b>最新网址:</b>这一日,王诩刚拿到丁强从书摊上买来的新书,马华便叩门而入了。
“公子真有大才也!”马华喜于言表地拿着同样的一本书,递到了王诩面前。看着扉页上的《孟子集注》四个字,王诩早就知道了这本出自朱熹之手的书会带来怎样的轰动。因为历史已经证明了这本书的价值和意义,远非是马华的喜悦表情能体现的。
王诩清楚地记得,《孟子》共七篇,是孟轲及其弟子所著以“仁政”、“王道”为中心的儒学思想体系的集中表达,而朱熹所作的《孟子集注》使之身价倍增,从子部一跃而入经部。他要的是这样的,能够影响科举取士和整个北宋士林的效果,而并非眼前杭州城文人们的震惊和轰动。
王诩淡淡笑道:“马兄过奖了。”
马华见王诩面色并无太大波澜,以为其并不知道自己的书究竟带来了怎样的影响,随即说道:“不止是杭州、也不只是东南,而是整个北宋,整个北宋的举子文人们,将来的案头必备此书。可以想见,这本《孟子集注》定然会让公子名垂青史。”
“哎,只可惜公子不在汴京,否则”
王诩打断了马华的叹息道:“马兄何必可惜,是好书总会有传开的一天。最近的报社和书院如何了?”
马华正色道:“报社在朱桂的打理下目前很好,每天大概能卖掉十万份,除开两税和工钱等,每日能入八百余贯。而且每日都有增长之势,除了杭州城的百姓,还有行商,出海的商人,都在买我们的报纸。”
“只有推广开来,才能有舆论的效果,这才是报纸的最重要的价值。”
“何为舆论?”马华不解。
王诩叩着桌面神秘地笑道:“一种看不见,但却异常强大的力量,它甚至能改变整个社会。”
听着王诩的话,马华虽不解,但是他也相信眼前这个不断创造奇迹的人,“书院再过三天就能完工,公子吩咐要找的先生和匠人们也都找到了。”
“嗯,每天八百贯能不能用于书院够不够?”王诩很看重即将成立的书院。
马华解释道:“除开放给先生和匠人们的钱,即便是书院满招千人,不收一文钱,也是够的。”
“若无剩余就算了,若有剩余全部放给教书先生和匠人。”王诩知道只有留住好的先生,才能教出好的学生,只有改变了教育,教出好的人才,才能最终实现他的理想,改变这个国家,所以在教育的投入上,王诩将会不遗余力。
似乎明白了王诩大力投入书院的意图,马华道:“新式书院的确有可能会引人注目,造成一定的反响,但是要改变现有的东西会是个长期的过程。所以马某有一计,能助公子。”
“哦?马兄快快说来。”王诩肃然道。
“既然新式书院见效较慢,那么我们就从现有的书院下手。”
“马兄言下之意是”
“将公子的书送进书院,更甚者,公子还可以在书院教习。”
王诩沉思着,马华的话不无道理,杭州虽是东南重镇,但是比及汴京还是差了很远,所以,这里的新式书院只能做长远计,慢慢影响士林和社会,而不能寄希望于立刻见效。
见王诩点头,马华又接着说:“既然要博名,就要博个彻底,马某以为,既然《孟子集注》已出,而且必将带来巨大的影响,也必将给公子带来巨大的声望。所以,行沽名钓誉之举,就要避官避仕,待千呼万唤之后,公子再出,届时定然能成效更佳。”
王诩面露难色道:“想要避官避仕恐怕不易。”
“公子在杭州当然不易,若离开了杭州城呢?”
“离开杭州城?”王诩不解道。
马华见王诩误会,解释道:“只是短时的离开,酒越陈才能越香啊。”了解王诩心头的顾虑,马华继而又道:“酒坊场有杨冶和孟纯,报社有朱桂,钱庄有夏彦,至于书院,公子只要安排好了其他事宜,凭着马某多年和士林文人们的交情,找一个管理好书院的人想来不是难事,况且马某虽不才,但亦能对公子有所助力。”
“还有一个能帮助公子稳定住局面的最重要的人――夏陆。”
王诩若有所思地点点头,他差点将夏陆给忘了。
“公子之前应救妻驳了两位大员,既然如此,那便暂时彻底地和官场断绝来往。当然,公子是要在明里做足。而暗里马某会去疏通,保持和这些官老爷们的关系。”
“看来书院的安排,我必须尽快完成了”走到目前这一步,是王诩经历过无数磨难和生生死死才换来的,而他的第一步就是要坐拥江南,一旦他离开,他将完全失去对杭州城的产业的控制力,那时候黄礼做什么事情将会他会很难招架。
似乎看出了王诩的踟蹰,马华出言劝谏道:“黄家家业甚大,要对付黄家非是易事,马某会尽力保全杭州的生意,待公子回来再从长计议。”
起身走得两步,王诩若有所思地摇摇手指道:“不,黄礼要做什么不要阻拦,让他去做。”
“公子这是何意?杭州的生意若被黄礼搅合了,再重新做起来恐怕很难。”马华有些不解地问道。
王诩径直走到桌便,问道:“若马兄家里的油被耗子偷食,马兄该如何?”
“自然是收拾好油瓶,堵住耗子洞,防止其再次偷食。”马华按常理答道。
“马兄为何不想将耗子捉住,一劳永逸?”
咀嚼着王诩的话,马华忽然明白过来王诩的野心是有多么大,他竟然想要吃掉黄家:“这耗子奸滑异常,行踪不定,恐怕难成。”
王诩笑笑,也不作答,只是提起毛笔,浸足墨汁,然后悬空提起移动,让毛笔在宣纸上一滴滴地滴落,落成一条长长的墨线。
“公子是想马某明白了。”马华恍然大悟道。
数日后,书院落成,在马华的邀请下,杭州各级官员也都纷纷到场祝贺,并且书院开始正式地招收学子,为了避免书院卷入到和自己有关的争斗中,王诩并没有在书院露面,而是将他自己的想法写在信笺上着人带给了马华。
在王诩的信笺里,他将书院的规范分成了两个部分,一是想要走科举道路的一般学院称为文学院,而另一个则是打破传统师徒关系模式的效仿现代职业学院的学院称为工学院。他认为,只有批量地,大规模地造就人才,才能快速地推动社会进步,而非是传统的师傅带徒弟的一对一模式。虽然有很多匠人对他的书院持批评的态度,但是由于王诩出价甚高,倒也不乏手艺突出的匠人前来任教。
还有最重要的一点,便是所有的学子不用出一文钱就能入学,并且每月都有补贴,但是前提是各门功课都需得通过,不仅仅是纸上的,还有王诩为他们设置的体育科目,其目的便是要逐渐慢慢地改变宋人的文弱风气。
冉儿扑闪扑闪着大眼睛,有些奇怪地看着正在出神的王诩,好一会才开口问道:“官人在想什么呢?”
“哦,没什么。”王诩从书院的畅想中回过神来,拉过冉儿的手道:“官人要给你个惊喜。”
“什么惊喜?”冉儿杏眼一亮,急切地问道。
“我们去海南不,崖州看望你爹爹好不好?”王诩认真地看着冉儿说道。
“真真的吗?”冉儿两眼一红,带着哭腔问道。
王诩轻轻地将冉儿抱住柔声说道:“当然是真的,官人什么时候骗过你?”
冉儿躲在王诩的怀里只顾哭泣,过了好一会,才哽咽道:“那官人的买卖要怎么办?”
王诩心头一暖不想冉儿这时候都还在关心自己,“官人答应过你的事,就一定会做的,至于买卖嘛,有杨冶他们帮忙照顾一下就好了。娘子不用担心。”
见冉儿的抽泣逐渐变小,王诩附着冉儿的耳边轻声道:“待见过了岳父大人,回来就为娘子半一个风风光光的婚礼,取娘子过门。”
本以为冉儿会柔情蜜意地点头答应,却不料冉儿猛地抬起头,带着犹自未干的泪水摇头道:“不可以,官人和李家小姐有婚约,不能先娶冉儿,不然会被人笑话的。而且官人能叫冉儿一声娘子,冉儿已经觉得很满足了。”
又是李家小姐,王诩始终觉得这是一个巨大的潜在隐患,犹如芒刺在背,让他坐立不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