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对“风门村”考察期间,让考察队比较意外和惊喜的是,“风门村”的三座庙宇中的一座竟然敬奉的是一对身着官装的男女石雕像,雕像男左女右,显现威严端庄的坐立形态。其左边为一怒目圆睁的武将,右边中间端立的是一位文官,文官左为一夜叉,右为一侍女。从其着装上推测,应属于宋、明年代服饰。
考察队随后又翻阅查证宋、明两代服饰特点。明装与唐装相比,在于衣裙比例的明显倒置,由上衣短下裳长,逐渐拉长上装,缩短露裙的长度。衣领也从宋代的对领蜕变成以圆领为主。最突出的特点是以前襟的纽扣代替了几千年来的带结。但是纽扣并非始于明代,从元代的辫线袄子腰围部分曾经见到过钉纽扣的形式。纽扣的使用也是一种变革,体现着时代的进步。另外理学盛行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服装风格封门村
封门村
。
明代女装上衣是三领窄袖,身长三尺,露裙二、三寸。当时扬州流行一种新式样:女衫长二尺八寸,袖子宽一尺二寸,外护袖镶锦绣,冬季镶貂狐皮。裙装在明代初年用色偏向浅淡。裙褶十分盛行,有细密褶纹,也有大褶纹。褶纹装饰十分讲究。有的还将整块缎料用手工做成细褶纹,取名"百褶裙",一种二十四褶裙取名"玉裙"。明代服用此式较为普遍,它的形状宛如一条长长的彩色挂带,每条霞帔宽三寸二分,长五尺七寸,服用时绕过脖颈,披挂在胸前,由于下端垂有金或玉石的坠子,因此越发显得高贵。
明代士人服饰明代圆领大袖衫为儒士所穿的服饰,与其他官吏一样,都有详细的制度。如“生员衫,用玉色布绢为之,宽袖皂缘,皂条软巾垂带。凡举人监者,不变所服。”这是从江苏扬州明墓出土的一套士人服饰。在当时被称为“直裰”,或称“直身”,〈〈儒林外史〉〉里的士人,就多穿这种服装。
明代官吏朝服与公服戴乌纱幞头、穿织金蟒袍的官吏。明代文武官员服饰主要有朝服、祭服、公服、常服、赐服等。蟒袍是一种皇帝的赐服,穿蟒袍要戴玉带。蟒袍与皇帝所穿的龙衮服相似,本不在官服之列,而是明朝内使监宦官、宰辅蒙恩特赏的赐服。获得这类赐服被认为是极大的荣宠。
因“风门村”雕像历史久远,加之保护的不太完善,侵蚀的较为严重,无法判断人物的身份。同时,我们只能隐约看出正座男士胸前应有文案,并从其服装和官帽上判断其身份应该为一官员。但是,为什么“风门村”居民不敬奉神仙却敬奉一对官员夫妻?据我们了解和专家介绍,类似这样的事情,应该是宗庙祭祀才有的形式。而且,在我们进入之前,就听说“风门村”曾经是一位官员隐居的地方。虽然我们已经无法继续去考证这些事实,但从种种迹象表明,“风门村”的确有一段曾经不平凡的故事,从下面将要介绍的内容来看,建立这个村庄的应该是一位有一定管理能力和文化修养的人。历尽艰辛远远目睹到封门村面貌的第一印象是一种震撼。风门村四面环山,依山而建,村中房屋建设错落有致,村庄前面是一条河流,村庄居河流右岸建立。虽然是已经是深冬,但仍能感觉到其秀美。尤其是村头成长着一棵五百年以上年轮的树木,树木根部一部分深入地面,一部分裸露在外面,能够清晰的看到根部包裹着石头,就象一个将军独自孤寂的守望着村庄一般。
村中房屋除一栋房屋外(此房屋一层中间放置一坐椅,其中发生怪异现象的就是此处)几乎全部是东西走向,绝大多数房屋都是三层楼,都是木石结构,楼有人跳井了,叫大家去看。大家打着手电筒去看的时候,发现井水水面平静,并没有涟漪波澜。而井边石台干燥,盆子和瓢也干干的,并没有沾过水。大家只是笑话这个年轻人想女人想疯了,思春过盛。然而此后,男人经常梦见那个跳入水中的女子,并且也发起了高烧。
而第三个年轻人看两个朋友高烧不退,甚是着急,然而去县里的路太远,只好在村里找郎中、赤脚医生,村民也将一些退烧药送了过来。但在一天夜里,这个人也梦到了鬼脸,压在自己身上喘不过气来,惊醒时却发现同伴正压在自己身上,死命地掐着自己的脖子,口中喊着掐死你、掐死你,幸好另一个同伴被叫声惊醒,赶忙爬起用烛台将发疯的同伴打晕。此后,三个人终于意识到了住在这间屋子里的邪性,赶紧找到村中的长者,长者询问三人有没有做过有违村俗之事,年轻人说进村以后一直恭恭敬敬,并没有何出格行为,丝毫没有在意踢枕头一事。于是,老者将这三个年轻人带着宰杀的鸡和酒,分别到供奉石像和一家三口的坟前拜了一拜。此后发烧渐渐退了,噩梦也逐渐消失。
后来有人分析夜间撞鬼原因,风水好的地方除了养人,还比较养鬼,并且像封门村这种人鬼同居、人死不出村的习俗,虽然一家三口已经暴毙,但尸骨就埋于房屋附近,有可能是鬼回家,甚至夜半鬼上床。而由于村子的房屋道路朝向问题,沟沟坎坎、曲折胡同太多,房子又居地势而建,鬼困在迷宫一样的村落里,很难走出去。加之异教崇拜,既没有佛,也没有道教,导致这村子游离三界之外,没有正阳之物镇,以前的两个石像压不住越来越多的鬼。<div id="center_tip"><b>最新网址:www.</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