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酷我小说>历史军事>隋唐天字七书> 第15章 一生之注今日押,山东始终负关中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5章 一生之注今日押,山东始终负关中(1 / 2)

 杨坚对付尉迟迥的第三个方案彻底失败。</p>

他秘密派出的斩首行动,被尉迟迥迅速而彻底破坏。</p>

所有参与里应外合,斩首行动的人员,一律被处斩,成了尉迟迥起兵时祭旗的牺牲品。</p>

既然谁都不愿意低头,那就只剩下正面对抗,战斗到底这一条路。</p>

胜者为王,败者失去一切,中间再没有缓冲的余地。</p>

杨坚反应迅速,他立即以韦孝宽为行军元帅,征发关中铁骑,征讨尉迟迥。</p>

形势对于尉迟迥来说似乎更加有利。</p>

正式举旗之日,他振臂一呼,竟然在短短数日之中,就聚集了数十万大兵。</p>

这根源山东之地,对于北周的征服,从来就没有从心底里服气过。</p>

山东各地的城守郡守,也都望风影从。</p>

尉迟迥展现了帝国宿将的素养,他在起兵初期,向四方的主动进攻,大都是战必胜,攻必克,招抚必下。</p>

对于尉迟迥来说,最大的利好,是在他的带领下,全国各地形成了一股反抗杨坚的潮流。</p>

一种不约而同的,松散型叛乱同盟出现了。</p>

在杨坚的大后方,富饶的巴蜀之地,王谦举兵。</p>

在帝国遥远的南方,当今天子北周静帝的岳父司马消难,也举起义旗。</p>

更远的梁国,君臣之间见情势可图,也都心存侥幸而蠢蠢欲动。</p>

但杨坚全然不惧,在他龙潜于野的日子里,他洞悉北周的局势和人事,他曾经非常冷静而准确地分析天元皇帝死后,全国的发展态势。</p>

“尉迥贵戚,早著声望,国家有衅,必成乱阶。然智量庸浅,子弟轻佻,贪而少惠,终致亡灭。司马消难反覆之虏,亦非池内之物,变成俄顷,但轻薄无谋,未能为害,不过自窜江南耳。”</p>

以上种种判断,后来都成事实,如果不是史官的溢美之词,就足以见证杨坚的战略大家地位。</p>

杨坚无视全国各地的凄风苦雨,这些反对者对他来说,不过是芥藓之疾。</p>

他将目光,投向了帝国一个叫晋阳(今山西太原)的城市,聚焦到一个叫李穆的人身上,他知道,李穆的决定将成为左右战局的核心力量。</p>

山西晋阳,四战之地,士马精强,自春秋开始,就是兵家必争之地。</p>

在北周北齐对抗时期,晋阳是北齐高氏的第二首都,也是其龙兴之地和武力大本营。</p>

可以说,晋阳,相当于半个山东的力量。</p>

对于杨坚政权来说,如果李穆倒向尉迟迥一方,那晋阳的兵马将可从汾河谷地,直趋长安。</p>

杨坚,将面临在河南和关内二线作战,这是根基未稳的杨坚所不能承受之重。</p>

李穆当时是晋阳的大总管。</p>

他身后的李氏家族也是当时一流的门阀,阖家富贵者多人,在北周实在具有举足轻重的位置。</p>

何去何从?</p>

杨坚并没有把握,李穆似乎也有一丝犹豫,他的决定,将决定这个时代的走向。</p>

李氏家族之中有三种不同的声音。</p>

一是割据派。</p>

李穆的儿子李士荣认为己方士马精强,有足够的实力,在乱世能成为独据一方的诸侯。</p>

建议李穆先应连和尉迟迥,然后徐图大计。</p>

二是造反派。</p>

李穆的侄子李崇,认为要尽忠于北周,应该和尉迟迥,堂堂正正讨伐杨坚。</p>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