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酷我小说>历史军事>隋唐天字七书> 第132章 极盛之时犹生怵,欲成圆满终相斗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32章 极盛之时犹生怵,欲成圆满终相斗(1 / 2)

 周法尚反对这种如同儿戏的行军方式。</p>

他本是南人,后投北周,然后历杨坚一朝,是老资格的军头,誉满天下。</p>

但周法尚之名,全是由他实际的战功,一件件积累而至,他可谓是杨广阵营中,军队的核心代表。</p>

在平定江南之役中,周法尚已经成长为独挡一面的方面军统帅,他一生之中,对于俚僚的招降和平叛,战果丰硕。</p>

他长期奋战于一线,了解兵凶战危,敌我形势可能瞬间改变,食人之实禄,忠君之事,周法尚从战术角度提出了不同的意见。</p>

周法尚老于谋道,也久经政坛,他当然不可能从根本上去否定,杨广想耀武扬威的心态,但他却也毫不客气地敲打了杨广。</p>

周法尚反对元寿的提议。</p>

他说道:“不然。兵亘千里,动间山川,猝在不虞,四分五裂,腹心有事,首尾未知,道路阻长,虽有故事,乃取败之道也。”</p>

杨广正在憧憬千里不绝,史上最盛的行军盛景,忽然听到周法尚不识时务地,提出这样做是取败之道,心中大为不快,但也只能问道:“卿意如何?”</p>

周法尚并不怯场,他从军事角度出发,讲了一通稳固己方,先为不可胜,然后待敌之可胜的扎营方法。</p>

他提出了一个万全之计,“结为方阵,四面外距,六宫及百官家口,并住其间。”</p>

这是一种自固安全之阵,进可攻,退可守,周法尚打接着说道:“若战而捷,抽骑追奔,或战不利,屯营自守。臣谓牢固万全之策也。</p>

杨广是知兵之人,加上他数次和突厥正面战斗,对于突厥的战力,有着清醒的认识。</p>

理智一复,惧意袭来,杨广对周法尚的提议大为称赞。</p>

杨广对突厥的堤防和恐惧,已经深入到骨髓之中。</p>

他在北巡启民可汗之地时,同时大规模修筑长城,他曾下诏征发百万民众,修复长城。</p>

显然,在北方无战事的当下,杨广示弱式地修筑防御型长城,就足以看出他心底对突厥的防范。</p>

从以事后发生的战事来判断,杨广修长城是必须的。</p>

但其同样犯了他似乎无法避免的一个错误,那就是无限度地虐用民力,这达到了怵目惊心的程度。</p>

民力,犹如一张弓,虽然可张可弛,但却有其限度,总有一天,杨广会将这张弓拉断。</p>

谁都想不到,拉断这张弓的导火索,竟然是遥远的东北方的一个小国。</p>

它叫高句丽。</p>

在杨广北巡之时,高句丽恰好也派了使者到了启民可汗的牙帐。</p>

这其实是高句丽对外政策的组成部分,它一心想当东北亚的老大,这天然和统一而强盛的隋朝成为敌对关系。</p>

二国之间,必有一战。</p>

高句丽的魔爪很早就伸向了中原,他们利用一切力量,直接或间接地阻挠中原王朝的统一。</p>

作为东亚文化圈的一份子,他们同样信奉远交近攻的策略,他们准备联络突厥,去尝试组成一个反隋联盟的可能。</p>

当杨广的大部队到达之时,启民可汗不敢隐瞒,一五一十地将高句丽派使者到来的事,上报给杨广,并且为表诚心,他将使者带到了杨广面前。</p>

这是一件可以做文章的外交事件。</p>

杨广知道高句丽想联合突厥,来牵制隋朝,他并没有忘记,自己的父亲隋文帝杨坚,当年曾经派遣几十万大军,由杨谅和高颎率领,讨伐过高句丽。</p>

虽然因为疫情和天气原因,没有和高句丽直接交战,但隋朝派出的几十万大军,却近乎全军覆没。</p>

这是杨坚一朝,最惨痛的失败。</p>

作为儿子,杨广有想法。</p>

况且,刚刚征服吐谷浑的热情和干劲,并未褪去,杨广想要征服四方,想让万国来朝,高句丽,就必须臣服于自己的膝下。。</p>

他将替他父亲杨坚找回这个场子。</p>

其实,征伐高句丽,并不是杨广的固有国策,正如杨广曾经写诗道:“我梦江南好,征辽亦偶然。”</p>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