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酷我小说>历史军事>隋唐天字七书> 第218章 不问出身起陇亩,天降大任于斯人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218章 不问出身起陇亩,天降大任于斯人(1 / 2)

 窦建德是名副其实的河北之王。</p>

他是官逼民反的典型代表,但他和其余的反抗者不同,他有争天下的大志。</p>

隋末政局崩坏,政治黑暗,官吏上下一气,盘剥压榨,民不聊生。</p>

杨隋这驾马车,一路滑向深渊,终至不可收拾,老老实实埋头做百姓,难免一死,拼死反抗,或者还有一线生机。</p>

没有任何出路下的官逼民反,双方绝对对立,带有非常大的戾气,反抗者只要捕获到隋朝官吏,甚至读书的士子,也不问原委,一律斩杀。</p>

这种玉石俱焚的结果,或者事出有因,但却能图一时之愉,但对于有志去争天下的豪雄,就有很大的反作用。</p>

毫无疑问,隋末的叛乱者,也无法得到旧隋官僚的倾心或是辅佐,而他们,却掌握了旧世界最大的资源和能量。</p>

并且,他们这个群体,依然是社会的主流,正如关陇集团,他们的力量就是隋唐两朝建立的渊源。</p>

要想成为天下之主,就必须利用或是依靠他们的力量。</p>

李渊如此,窦建德也不能例外。</p>

窦建德颇有觉悟地说过:“今欲安百姓以定天下,何得害忠良乎?”</p>

这种意识让他在反抗者中脱颖而出,逐步发展壮大,一跃而成真正的河北之王,但他一样经历了一段漫长的苦逼过程。</p>

窦建德其实不想造反。</p>

他原来是贝州漳南的乡绅土豪,虽然是个农夫,却天生一副热心肠,好事做遍十里八乡。</p>

有一次,他正在耕田,听到一户乡亲家死了人,但却没钱无法下葬。</p>

世道艰难,能帮就帮,他立即洗脚上岸,替这家人操持了葬礼。</p>

乡里之间,这种事情做得多了,自然声名在外。</p>

毫无疑问,他也捞得一个里长的小小职位,是小半个体制内人。</p>

但窦建德却并不是当官的料,隋末礼崩乐坏,他也无法免俗,有一次犯法之后,顿觉前途一片灰暗。</p>

窦建德不想坐以待毙,就先一步,逃之夭夭。</p>

本来他是有罪之身,再也无法回归乡里,但他运气好,不久之后,就遇到特赦,落叶归根。</p>

漳南是他的大本营,功德长期日积月累,他在乡民中享有崇高威望,作为回报,他的父亲死后,乡亲们自发组织了一千多人的送葬队伍,算是对窦建德善行的肯定与回报。</p>

但有一必有二,窦建德终于为他的善良和义气买单。</p>

过于无底线地帮助别人,他上次之所以犯法逃跑,本来也是命运给他敲了一个警钟,但他并没有吸取教训,终于犯上了大事。</p>

或者这才是他真正的宿命,窦建德终于要登上他的历史舞台。</p>

隋末杨广三征高丽,河北之地,劳役最重,加上山东大水,天灾人祸,纷至沓来,普通民众心力殚竭,连无法生存都极为艰难。</p>

星星之火终于出现了。</p>

杨隋府兵制,在同一个郡,会组织二百人为一个单位的小队,这既有利于管理,并且因为多是老乡和熟识,更加信任和更能够拼命,更有利于提升战斗力。</p>

而府兵二百人制的队长,毫无疑问,是由声名在外,素有美名的乡绅担任。</p>

窦建德就是一个二百人长,他手下有一个叫孙安祖的壮士,以骁勇闻名,但家中过于穷困,连出征的战具都无法备齐。</p>

他走投无路之际,向县令诉苦,县令却认为他是刁民,很自然地被毒打一顿。</p>

这一打就惹火了孙安祖,他怒火攻心,恶向胆边生,竟然将县令一刀给杀了。</p>

犯法当死。</p>

但孙安祖不甘心伏法,就逃跑到窦建德家中。</p>

但长期隐藏,总有露馅的一天,肯定不是长远之计。</p>

窦建德给了孙安祖一个建议,他豪气满怀说道:“丈夫不死,当立大功,岂可为逃亡之虏也?我知高鸡泊中广大数百里,莞蒲深阻,可以逃难,承间而出,虏掠足以自资。既得聚人,且观时变,必有大功于天下矣。”</p>

官逼民反,入山为寇,也是当时一条路。</p>

孙安祖在窦建德的帮助下,招集了数百人马,当起了山大王。</p>

窦建德自己虽然没有直接当盗贼,但他却是盗贼背后的大盗,这种惹火上身的行为,给他带来了灭顶之灾。</p>

当时河北几股反抗军,都是游走的盗贼,今天在这里打劫,明天就可能去另一地。</p>

盗贼所过之处,杀人放火,抢劫财宝,但他们却遵守了一个规矩,不动窦建德。</p>

这当然不正常。</p>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