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酷我小说>历史军事>隋唐天字七书> 第303章 两虎相逢必一战,全胜之道阻且长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303章 两虎相逢必一战,全胜之道阻且长(1 / 2)

 这个时刻终于来了.</p>

一山不容二虎,是时候亮剑了。</p>

武功全盛的李世民和盛世的大唐王朝,征伐高句丽是必然的国策。</p>

并且,李世民想要亲自挂帅出征。</p>

这似乎像极了当年的杨广。</p>

朝廷之中,依然分成主战派和主和派。</p>

主和派的骨干是褚遂良,他背后站着长孙无忌,褚遂良上了一封声情并茂,有理有据的奏章。</p>

他提出了现实中最大的障碍。</p>

“今太子新立,年尚幼稚,自馀藩屏,陛下所知,一旦弃金汤之全,逾辽海之险,以天下之君,轻行举远,皆愚臣之所甚忧也。”</p>

这句话直击李世民灵魂深处,唐朝君臣,从旧隋而来,杨广亲身犯险远征,杨玄感一介匹夫,在黎阳振臂一呼,隋室倾崩,殷鉴不远。</p>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大唐江山永固,当然远比亲身远征,名垂青史的诱惑要大。</p>

但李世民想要亲自挂帅,并不是征询朝臣的意见,他是宣布自己的决定。</p>

褚遂良的老成持重的谋国之言,打动了李世民,即使要亲征,但绝对不能让杨玄感反叛,后院起火之事,再度上演。</p>

李世绩就明智得多,他准确地捕捉到李世民的心意。</p>

他知道李世民虽然武功盖世,战无不胜,但帝国的东北角,还留有一个空缺。</p>

明智如李世民,即使在某个时刻有求名的心态,但更理性的原因是,他绝对不会将遗患给子孙后代。</p>

毕其功于自己一世,后世才可长治久安。</p>

现在开打,正是其时。</p>

大国开战,讲究师出有名,名正言顺,就需要站在历史的高度,去看待这次远征。</p>

李世绩站了出来,他开宗明义地说:“近者(薛)延陀犯边,陛下必欲追击,此时陛下取魏征之言,遂失机会,若如圣策,延陀无一人生还,可五十年疆场无事。”</p>

可见,和平是战争换来的,只有绝对的力量,才能带来真正的安宁。</p>

如果连战争的能力,勇气和准备都没有,就不可能拥有真正的和平。</p>

对于高丽的战略把握,李世绩的想法,显然更接近李世民。</p>

机会来了。</p>

贞观十七年,新罗再一次遣使告急,说百济与高丽联兵,已攻下新罗四十余城。</p>

这是一个无法忽视的消息。</p>

因为,李世民早就做好和高句丽决战的构想,那就是在朝鲜半岛开辟第二战场,只有南北夹击,才可以让高句丽畏首畏尾,顾此失彼。</p>

虽然新罗坚持认唐朝为宗主国,又频繁求援,存心利用唐朝去抗衡高句丽和百济,但国与国之间,本来就是利益相交。</p>

互相有利,就可以结盟,利尽则散,甚至反目成仇,也是所在多有。</p>

现在情势,已到了必须出手的时候,但大军出发,却并非一朝一夕之间的事情。</p>

李世民早已决定必战,但现在他手上并没有更多的筹码,即使如此,李世民依然展现了大国的威风和尊严。</p>

他再次派遣相里玄奖进入平壤,在玺书中,李世民给予了高句丽最严厉和严正的警告。</p>

“新罗委质国家(唐朝),朝贡不乏,尔与百济各宜戢兵,若更攻之,明年发兵击尔国矣。”</p>

但高丽人在隋朝杨广父子身上尝到了甜头,积累了自信,他们不相信李世民会再次大动干戈,如果只是小规模进攻,高句丽人根本就不当回事。</p>

但李世民来真的。</p>

贞观十八年,秋,七月,李世民正式准备出征高丽。</p>

延续了水陆两路,分进合击的策略。</p>

李世民分了两个阶段进行。</p>

李世民此次征伐,重点是避开了杨广行军和部署的雷区。</p>

有感于杨广三伐,虐用了山东民力,这次海路的造船任务,分派给了江南三州(位于江西),造船四百艘,以载军粮。</p>

在陆路上,他命令营州都督张俭率领契丹,靺鞨等族,先行骚扰辽东,以达到牵制和疲敌之目的。</p>

高句丽察觉到了唐朝的异常动向,他们派出一个特使,以进贡白金为名,进入长安,想探听唐朝的真实动机。</p>

说是特使,但其实也是最高级别的探子。</p>

大战将前,不可能让探子顺利而回,但国与国的交往,必须师出有名。</p>

这难不倒唐朝君臣。</p>

褚遂良上书说:“莫离支(盖苏文)虐弑其主,九夷所不容,……古者,计弑君之贼,不受其赂。”</p>

于是,李世民将高丽使者送至大理寺堪核。</p>

李世民同样非常重视战术上的布置,在亲征前,他召集了隋朝进讨高丽的元老郑元寿,详细问以大计。</p>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