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酷我小说>历史军事>隋唐天字七书> 第305章山城重重多据点盖牟小小见辽东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305章山城重重多据点盖牟小小见辽东(1 / 2)

 防御线是死的,人是活的。

让一道防御体系失效的最好办法,就是绕过防御。

李世绩的军队完美体现了这一点。

唐军屯兵在怀远,这是他们前线的大本营,然后,李世绩做足了功课,他在当地伐木,造桥,调兵遣将,似乎准备强渡辽水。

高句丽人信以为真,他们摩拳擦掌,准备趁着唐军半渡时,全力杀出。

但他们很快傻眼了。

李世绩暗渡陈仓,偷偷派兵北上通定镇,这是当年隋炀帝杨广渡河之地。

辽水长流不息,浮桥依然如昔。

高句丽人竟然没有派重兵守卫,这正中李世绩下怀。

于是,李世绩挥军直渡辽水,没有遇到任何阻碍,就绕到了高句丽辽水防御线的后方。

当辽东高句丽的山城看到大唐军队的旗帜,迎风飘扬时,他们惊惶失措,他们知道,他们赖以骄傲和依存的辽水防御体系,已经彻底崩盘。

但高句丽人虽惊不乱,几百年来,他们经常在生与死的边缘挣扎,早就习惯了刀头舔血的日子。

高句丽人开始坚壁清野,驱赶民众进入附近的山城。

战斗进入第二个阶段,这也是高句丽的第二层防线和主流作战方式。

这就是大名鼎鼎的山城防御作战体系。

这是由辽水东岸大大小小的山城组成的各自为据,又可以互为援助的类似中原坞堡制的升级版。

山城防御体系,也是高句丽在几百年的征战中,在实战中总结和发明的军政一体化,全民皆兵的战斗体系。

山城也是一种非常顽强的战法。

高句丽的山城,都是选在地势险要的平原和山岭交通要道,或是悬崖峭壁之上,是天然的战略要点,易守难攻。

为了达到长期坚守的,不战而退敌的目的,山城之内,平时就有意识地储备了大量的粮食和战备物资,更重要的是,山城即使依靠绝地而修建,也有源源不绝的清洁的水源可供饮用。

有水有粮有兵有器具,这种四有型山城,完全可以自给自足,自我生存发展。

实际上,每座山城,除了临时的民众进入之外,正规的军队,也有几千人以上,这能够保证山城的防守和战斗力。

整座山城,其实就是一个战时的军事堡垒。

并且,与堡垒制相适应的是,高句丽人发明了坚壁清野战法,这对于进攻的一方,造成了巨大的困扰。

那就是只要战火一起,高句丽人就会驱赶山城附近的民众,全部进入山城,并且,不会留下一颗粮食在山城外面。

在守城时,能有与山城同存同亡的必死之心,这可以焕发出强烈而顽强的斗志。

并且,足衣足食的山城守军,完全可以以逸待劳,发现战机,断敌粮道。

这也是隋唐两朝,很难一举攻克高句丽的原因所在。

隋唐的大军,如果陷入攻克具体的山城之战,就会陷入长久战,而失尽天地人三大利益。

山城体系,是一种天时地利人和三者皆得的作战体系。

它适合高句丽寒冷气候,多山环境,以及当时人口较少,可以据险而守,进行消耗战,拖延战的极高明的战法。

这种战法已被历史多次证明,是一种有效有用有利的战法。

只要进攻部队,在行军途中,遇上一二个难攻的山城,被拖在坚城之下,就会进入持久战,虚耗时日,进退不能的结果。

那是不可承受之重。

东北亚寒冷的天气,和进攻方漫长的后勤补给线,是任何朝代不可承受的噩梦。

但山城必下。

一是它们占据交通要道。

二是进攻一方补给线太长,如果绕道,非常容易被切断粮道,大军作战,粮食为先,如果粮道被断,就必然面临全军覆没之局。

况且,置坚城于不顾,如果在另外的山城之外,陷入僵局之时,也极容易面对里外夹攻,陷入腹背受敌的苦战之局。

因而,山城体系,才是高句丽最大的本钱,在中原王朝没有掌握进攻的钥匙前,没有找到终极的战法前,高句丽始终可以有惊无险地侥幸涉险过关。

山城体系作战的特点,注定了进攻一方,需要逐城攻克。

但高句丽作为守城一方,却较有机动性,城与城之间,互为声援,即使一城已下,但却可以随时组织人马,再伺机反扑。

这一点,就体现在盖牟城之战,也是唐军进入辽东半岛的第一次战斗之上。

贞观十九年,四月初五。

李道宗率领几千部队,率先到达另一个叫新城(今抚顺)的山城,但由于其城地势险绝,根本就不可能短时间攻下,唐军只是派了部分军队进行牵制,而将辽东第一战,在盖牟城打响。

四月十五,李世绩大军包围盖牟城。

这本身是一个小战役,但足以体现出高句丽人的顽强和坚韧,也能体现出大唐军队的风采,此战大体上能体现出双方的真实力量,或者也预测了战争的走向。

四月二十六,仅仅过了十二天,唐军就攻克盖牟城,缴获了二万多人口,粮食十万余石。

但唐军赢得并不轻松,在此战之中,左屯卫将军姜确,这是三品高官,属于核心层的高级将领,被流矢射中,不幸殒命。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