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酷我小说>历史军事>秦汉戮> 第221回汉室步入下坡路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221回汉室步入下坡路(1 / 2)

 第305章 汉室步入下坡路

侍从们静静地退了出去,当寝宫的门被轻轻地带上后,卫皇后终于没有忍住,两行清泪顺着脸颊,尽情地流了个够。

当宗正刘长,执金吾刘敢推开皇后的寝宫门时,他们惊呆了。

只见皇后已吊在房梁上,已经气绝。

卫子夫,从一个歌女走上后位,她贤良淑德,温厚善良,陪伴刘彻走了三十八年,三十八年来,她为他的夫君献出了自己的一切。

而她最终得到的,却不是她想要的。她或许想要以死唤起刘彻的仁慈,希望他能放刘据一马,那毕竟是他与她的血脉。

然而,刘据却没有像她的母亲所希望的那样,好好的活着,哪怕远走天涯,苟且卑微的活着。

刘据出了长安,向东来到一处湖泊,藏身在此。但是不幸的是,刘据还是被人认了出来

征和二年(前91年),八月,官兵们围捕刘据,刘据知道无法走脱,只能自杀。

当刘彻再次见到他的儿子时,他已是一具冰冷的尸体,在他的身边,同时弹着的,还有他的皇孙,刘据的儿子。

此时此刻,刘彻才意识到,在这场莫名其妙的巫蛊案中,自己才是真正的输家。

夕阳西下,血色惨红,一如刘彻的心境。

刘据一家几乎蒙难,只留下尚在襁褓中的一个婴孩,这个婴孩长大后,荣登九五至尊,把他的爷爷刘据封为“戾太子”,以此为祖父鸣冤。

内心最为痛苦的仍然是刘彻,死去的人不会再有痛苦与忧愁,而活着的人却还是要硬生生地受着折磨。

当他看到皇后,儿子,儿媳,孙子,孙媳,众多臣民冷冰冰的尸首时,他的怒火终于烟消云散,袭上心头的是深入骨髓的痛。

他多希望这只是一场梦而已,但是揉揉眼睛,它却不是。

烛光惨淡,夜色凝重。

刘彻屏退众人,他睁着老眼瞄了眼戾太子,只见戾太子他面容安详,嘴角似乎还有一丝笑意,只是毫无血色,他颤颤巍巍聊起袍子,盘起双腿,一屁股坐在了戾太子的棺樽身旁。

刘彻斟了两杯酒,端起其中一杯,他的手稍微有些颤抖,饮之前,他用有点沙哑的声音说道,“太子啊,朕前阵子忙于国事,身体日差,不愿见人,咱爷俩有好些日子没见面了吧,今儿啊,咱爷俩来好好喝几盅。”

刘彻一饮而尽,又将剩下一杯倒于地上,然后又艰难地将两杯斟满。

他想象着太子往昔陪侍左右之时,这个孩子总是小心翼翼,虽说爷俩有诸多抵触,不过他却总能尽量不冒犯自己。

“太子啊,朕的第二杯酒可是有来头的,你七岁立为太子,至今已有三十八年矣,朕知道你聪明仁慈,辅朕军国大事,士民有口皆碑。朕敬你一杯!”

刘彻又是一饮而尽,当他将另外一杯倒向地下的时候,却仿佛看见活着的太子又在跟他说笑。

他不禁老泪纵横,他揩了揩,心底竟然有一个声音在说,如果太子能活着,我愿意把皇位传给他。

他凄惨的笑了笑,笑中带着自嘲。

“皇位?国家?”他边斟酒边冷笑着摇头,当他饮尽第三杯时,他严厉地训斥道,“太子啊,你不孝啊,朕这万里江山,将来不都是你的么,你为何不能再等一等,再等一等”他嗓子沙哑,激动地剧烈咳嗽起来,“这些本不算什么,父皇也没有几年了,你有这个想法并非坏事,可是你,可是你可知,你却做了件更为不孝的事,”他扔下杯子,摇摇晃晃地站起身子,局促不安地背着手在殿中来回地踱步,那是他教育太子时最习惯动作,在太子诵读先贤文章时,刘彻甚至会跟着摇头晃脑,“你不孝,你比你的父皇先走了,你这个不孝子,你怎么能扔下你的父皇,先走了呢?”

刘彻再也抑制不住,高声痛哭起来,他的心就像刀在刮一般,痛得撕心裂肺。

侍从们都不敢打扰刘彻,只能看着这位老人一次次锤着自己胸膛,一次次痛彻心扉的大哭。

刘彻在皇后,太子,皇孙等亲人的棺樽前时而踱步,时而坐下,时而痛哭,时而絮叨,可是无论他说什么,怎么哭,他们都听不见了。

也许太累了,喝了不少酒,刘彻竟沉沉睡去。

当刘彻再度醒来时,已经在寝宫中,他现在头痛欲裂,这种感觉似曾相识,那还是在霍去病暴亡的时候。

他喝了盏醒酒汤,便披衣起身,走向御案,以刘彻的经验,忘记痛苦的办法便是强迫自己没有时间去痛苦。

他病居甘泉宫,已有多日未理朝政,连大臣送来的折子都懒得看。

现在他捡起案头上的奏折,准备细细地阅览,他发现长安发生这么大的事,却鲜有大臣敢对此事进行议论。

如果不是前些天亲身经历,光看奏折,你还会以为长安一直平静如常,什么事都没有发生。

刘彻从中只找到一篇并非大臣的奏折,这篇奏折他之前看过,是基层小吏壶关三老的上书,书中劝解他们父子关系,意思是太子遭受江充陷害,起而杀充,酿成大错,可是即便犯了错,毕竟是自己的血脉,是大汉的继承人,不能逼他逃亡,而应速速召其回来待罪建章宫。

刘彻此时重读这篇奏折,真是后悔异常,他当时若听了壶关三老的意见,何至于斯?

可惜他没有,刘彻召集大臣,布置完所有的善后工作,又陷入了沉思。

太子死了,他面临着又一个重大的问题。

谁可为继?

他的几个儿子,他最中意的幼子刘弗陵,年纪不过三岁。刘彻当然明白这是个严峻的命题,自己已是风烛残年,随时有撒手人寰的可能,若让刘弗陵登位,就必须给他物色顾命大臣。

但是刘彻的这些事情只能暗中做,他不能让臣子们发觉,以免滋生更多事端。

刘彻不动声色,大臣们也不笨,暗中也在未雨绸缪。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