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酷我小说>历史军事>百年歌之五代> 法门寺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法门寺(1 / 2)

 法门寺,这座位于长安西北方向的寺院,作为皇家寺院在唐朝享受着无尽尊崇和荣耀,纵使在唐武宗铁腕灭佛之时,也最终顶住了朝廷的压力,顽强不屈地生存了下来。

作为当时最著名的寺院之一,法门寺凭借的不是塔海碑林,不是万千僧侣,而是其院内塔下地宫中的一件无上珍宝——佛骨舍利。

佛骨舍利为释迦牟尼真身所化,珍贵无比,而法门寺地宫内所藏的舍利为佛祖的指骨舍利。

唐代盛行一个传说:法门寺30年开启一次,把佛骨请出来让世人瞻仰,就会国泰民安,风调雨顺。

唐代200多年间,先后有高宗、武后、中宗、肃宗、德宗、宪宗、懿宗和僖宗八位皇帝六迎二送供养佛指舍利。

历史上,有些人往往将发生的事情归结得特别片面,总是将历次的迎送佛骨归结为皇帝的昏庸无道,痴迷释迦,其实这些皇帝们也确实很冤枉。

让我们看看历次迎送佛骨的背景,这样我们或许会对这个行为多了一丝更深的了解。

李唐皇朝因为国姓李,就拉出了老子尊崇道法,而到了高总、武周期间,野心在女皇的身体内愈渐膨胀,李姓国姓已经成为了女皇道路上的绊脚石,那么将其踢开后,谁来替代道教发展呢,女皇选择的是佛教,这是因为政治原因,但大多数时候,皇帝迎送佛骨为的只是一个事情,那就是钱。

安史之乱后,唐肃宗面临着重建的大任,国内GDP在战乱之后基本崩溃了,那么朝廷短时间内从哪里弄点儿钱花,又不会引得怨声载道呢?

那从众多信徒身上取吧,佛教讲究供奉,就是出钱出物向佛祖贡献,虔诚的信徒为之付出无怨无悔,皇帝们看到了这点商机就下达了迎接佛骨的命令,每次迎送佛骨时候,上至群臣下至百姓,无不甘心捐赠供奉,在佛教中大家相信自己布施的越多罪业就会抵消越多,这其实是一种与佛祖之间进行的一场等价交换,因此有些人甚至不惜倾家荡产来完成供奉礼拜。

每次迎送完佛骨,那么多钱财锦帛怎么办,庙里的僧侣自然想拿,毕竟是佛祖的代言人嘛,但皇帝很轻松地一句不能拿,全留下,也就搞定了众人,归根结底宗教是虚的,皇权才是实的,信仰干不过刀枪,钱财面前鬼神都要让路。

后来的几位皇帝,唐德宗、唐宪宗都迎送过佛骨,这两位的原因很简单,他们在位期间多次平定叛乱的藩镇,大动刀兵,军队的开销可不是个小数目,除了财政开支外,还需要开源,这样而来,法门寺的僧侣们只能一次次地配合着皇帝陛下,将表演进行到底。

凡事都要有个度,过犹不及,而这里面就有个奇葩的皇帝,唐武宗,他不仅不迎送佛骨,还准备砸碎这块佛骨,原因很简单,还是为了钱。

虽然佛骨舍利如同一只下金蛋的母鸡,可以给唐帝们带来丰厚的收益,但唐武宗等不及这涓涓细流,在其执政期间,大规模的平定藩镇叛乱的战役进行着,唐武宗获得了巨大的战利胜果的同时,财力也如流水般在战争中消散,国库日渐衰弱,怎么办?

抢吧,抢谁呢?唐武宗将目光盯向了佛教,这些僧侣们大多年近青壮年,不出来干活种地交税纳粮,天天吃饱了念经,多浪费劳动力啊!还有一点就是寺院占有的大量土地,不交纳税粮,形成了税收中的国中国,缺钱的唐武宗咽不下这口气,灭了他们,很快一场灭佛运动就开始了,我不拿鸡蛋了,我要把这只鸡杀掉先管饱一把。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