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酷我小说>历史军事>南陈帝业> 第43章天授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43章天授(1 / 2)

 天嘉五年(564年)四月。

经历巴州、合肥两败,损兵十万的北齐,暂时失去了渡淮南下的能力。

时值春深水涨,陈军水师沿淮河上下巡游,已经牢牢掌握住了淮河的制水权。

此时,西路陈军势如破竹,连破北齐义阳、光城等地,基本将淮河上游的齐人驱逐到了淮北。

中路陈军则在控制颍口后,顺流而下配合东路陈军,接连攻下济阴、阳平、盱眙等城。

四月十七日,齐军在淮南最后一座大型据点——泾州——被陈军攻克。

至此,整个淮河以南的郡县,或战或降,几乎已经完全被陈国所掌握。

南朝陷于北齐十一年之久的淮南之地,终于光复!

而今淮河水涨浪急,至少到九月汛期结束之前,陈国都不用担心齐兵南下。

是以,趁着这个南北息兵的间隙,陈蒨借着此次大胜得来的威望,在陈国内部进行了大刀阔斧的制度改革。

他先将淮南江北原本的十几个州合并成了安、罗、寿、合、徐五州。

又将江东的南徐、南豫、北江、吴四州并入了扬州。

而那些裁撤小州后多出的官吏,陈蒨也没有弃用。

刺史被陈蒨按陈伯宗的建议充作了大州的副长官—通判,负责分理州务、监督刺史,防止刺史尾大不掉。

从官府吏,则是通过陈国官方在新设各州举行策论考试,择优留用。其中不合格者,亦可留做计吏,由官方供给衣食,帮助地方官府清查人口、田产。

陈蒨又下令在新设的六州新设州郡学校,收各郡县士族及庶人大家子弟入学,罢六州中正官。

并诏令自天嘉八年以后,将以学校科考的成绩来作为选官用人的参考。

这一系列的行政改制虽然看似十分剧烈,但由于只在陈国控制力最强的三吴及新取的淮南之地推行,是以各处固然有不少杂音,然而终究不能阻止新政推行。

在这之后,陈蒨又调整了淮南的军事防御体系。

以章昭达都督安州、程灵洗都督寿州、吴明彻都督徐州、黄法氍都督合州、华皎都督罗州。

而五都督之上,还有陈蒨在寿阳的皇帝行在,作为居中调度的最高军事架构。

到六月,南陈的江淮防御框架基本搭建完成。

其中,寿州置十三军,兵额三万九千,都督驻寿阳。

安州置十七军,兵额五万一千,都督驻义阳。

徐州置九军,兵额二万七千,都督驻淮阴。

罗州置三军,兵额九千,都督驻齐昌。

合州置六军,兵额一万八千,都督驻合肥。

整个江淮间共置兵十四万四千,占到此时陈国总兵力的七成还多,五都督的直接领导者陈蒨,则借由此战成为了陈国最大的军头。

若到冬日来临,陈蒨还能带领淮上兵马再胜齐军一场,则来日,他将有能力在建康,掀起一场深刻入骨的改革,一场无人能够反抗的改革。

有人欢喜,自然有人忧愁。

—————

齐河清三年(564年)。

三月。

齐帝高湛以淮南新败,颇不自安。

下诏颁行《齐律》,以示群臣百姓振作之心。

齐太师、彭城王、高湛的庶兄高浟,素有贤名。

本月,高浟在邺都,忽有盗贼数十人入其家,拥其为主,欲奉为皇帝,高浟不从,身死。

于是,高氏宗室中有贤名者,皆多自污,以示天子绝无异心。

四月。

齐太尉段韶至淮北,整理东南、豫州二道兵事,得兵只六、七万人,府库存粮不过三十万石。

段韶以为入冬之前,不宜南渡,否则此时举兵必用中原之兵、粮,中原兵粮既空,若秋冬周人来攻,则河南难守。

高湛畏惧周兵,准段韶之奏,命其集淮北兵、粮,十月南征,又加段韶太师。

五月。

淮北盛传,陈人发大舟载齐人淮北降卒数万渡海入辽东,配给田宅及夷人妇。

淮北齐军战心略失,时有家贫无田者逃入陈境。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