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酷我小说>历史军事>三国之兵锋> 第71节谋冀州马靖献策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71节谋冀州马靖献策(1 / 2)

 却说公孙恭自递降表后,众将虽不忿,但苦无兵权,皆暗祈公孙康大破杨兆,然后回军襄平。

十余日后,探马来报,言道镇东将军遣使求见。

公孙恭慌领众将出府亲迎,延入正堂,叙礼毕,拱手道:“不知贵使有何见教?”众将闻言,皆低头不语,暗觉惭愧。

来使朗声道:“公孙康已降,镇北将军距此地已不足百里,明日便到。故遣某前来,令诸位大开城门,以迎大军入城。”

公孙恭乍闻公孙康未死,大惊!忙问道:“不知镇北将军如何发落公孙康?”

来使道:“已遣往长安,由大将军定夺。”

公孙恭闻言暗忖:“公孙康此去定被幽禁,本将无忧矣!”思及此,心下稍安,拱手又道:“敢问贵使,未知镇北将军意欲如何发落我等?还望贵使见告。”

来使不耐道:“镇北将军之心,某安敢忖度?待你等面见将军之时,自然知晓,何需多问?”言毕辞出。

公孙恭不敢强留,恭送来使出府后,心下没来由一阵忐忑,顾谓众将道:“来使不便直言,诸位可有见解?”

众将不耻其为人,见问皆缄口不语。

公孙恭无奈,遂回府聚集众心腹商议。

次日,杨兆领大军入城,与民秋毫无犯,加之阳仪主政辽东多年,甚得民心,故襄平大定。

公孙恭慌忙设宴款待杨兆,延其上座,频频敬酒,言语多为阿谀之词。

杨兆心下不屑,随口敷衍。

酒过三巡,公孙恭离席下拜道:“未知杨将军如何处置我等,还望直言。”

杨兆愕然,下席搀起公孙恭,朗声道:“公孙将军无需多礼!将军功大,需大将军亲自定夺,本将安敢乱言?”

公孙恭闻言,心下惶恐,再拜道:“末将不敢居功,只愿留居辽东足矣!”

杨兆暗烦,强忍不耐,佯笑道:“若无公孙将军,辽东何日可定?将军立此奇功,何愁不得高位?只需前往长安面见大将军,定不失侯位!”

公孙恭见说,心下明了,不由抑怏不已,诺诺入席。

数日后,杨兆留骑步军各一万,令郝昭领之,镇守辽东,并统各郡兵马,安抚玄菟、乐浪、带方等郡。又依自军之法,编练辽东大军,得兵三万余人,令张横统之。然后传令大军五日后起行,直奔范阳!公孙恭携带家小并公孙康家眷,亦随军而行。

十数日后,大军抵达辽西,杨兆亲往探视马钧,问大船何日可就。

马钧言称已造成一艘,正欲下水试航。

杨兆大喜!遂下令张横统步军先行,自领法正等登船,喝令水手摇桨!

马钧急止之,劝道:“将军不可!此船尚未试航,但有疏虞,钧万死莫赎!”

法正讶然道:“先生多虑了,此船皆为木制,即便倾覆,我等只需抱定木板即可,谅无大碍。”

杨兆亦出言附和。

马钧连声道:“诸公有所不知,此船长八丈,宽三丈,计有三层。船体巨大,一旦倾覆,万无幸理!再者,诸公可识得水性?”

杨兆等闻说,互视一眼,皆摇头,言称并不识水性。

马钧道:“既如此,诸公但请安坐,钧自遣善水军卒驾船。”言毕,吩咐百余军士及匠人数名登上大船,然后传令,踩动轮桨。

但见大船缓缓前行,驶出船坞后,军卒扯起风帆,大船逐渐加速,破浪而行!杨兆等立于高处观望,见此皆目瞪口呆,身后工匠大声欢呼!

不想!船行未及里许,忽见船身竟逐渐倾斜,继而原地打转!

杨兆等大惊!急问何故?马钧顿足道:“钧亦不知,只能等船上匠人上岸后问之!”

岸上众人焦急不已,眼见大船缓缓没入水中,船身周围忽现巨大漩涡,将附近军卒吸入,顿时呼救之声大起!众军卒大骇!心知不及相救,只得护住数名匠人,奋力游向岸边。

马钧急遣人驾小船往救!

比及众人靠岸,仅剩三十余人,余皆葬身海底。

杨兆等亦觉骇然,后怕不已。

马钧拱手道:“钧需详问船覆因由,诸公自便。”言毕,转身离去。

杨兆等嗟叹半晌,法正骇然道:“水上之险,犹胜陆地十倍也!”众皆深然之。

少时,马钧遣人来报,言道此次沉船,乃船舱渗水过速,不及舀出,加之桅杆过高所致,已令工匠改进,请杨兆等回禀大将军,一俟完工,再飞马往报。

杨兆闻报,遂具表上禀马超,然后领大军往范阳进发。

建安十四年冬,杨兆大军抵达范阳,高干、田豫等接入府内,设宴相贺。酒酣之际,杨兆谓高干道:“元才驻军范阳日久,可思得破张辽之计?”

高干道:“敌军计有大军九万,其中骑兵两万,余者皆为步军。末将虽未与其对战,但两军哨骑多有交锋,胜负各半,足见敌军精锐!以此观之,张辽真乃良将也!将军不可小觑!眼下隆冬之际,不便动兵,需待来年春分,分兵进击!我大军十数万,当以正兵胜之,不可轻易弄险!”

杨兆等然之,遂下令大军严加操练,以便天暖进兵!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