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酷我小说>历史军事>三国之兵锋> 第162节马秋无意铸神兵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62节马秋无意铸神兵(1 / 2)

 长安城,唐公府,书房内,马超正阅览各地兵报文书,李开、李迪、诸葛亮三人列于堂下,肃容静立。

良久后,马超推开手边卷宗,双手抱头,喟叹连声,只因南郑虽下,却受阻汉水。欲挥兵入川,又遭黄权、张任拒守。武关依然寸步难进。加之细作报说,孙策已提兵赶赴江陵,亦欲攻取川中。曹操令夏侯惇、曹真、曹休领徐、豫大军分赴官渡、白马、济北,共计大军二十余万,欲分兵三路攻打冀州!

马超一时焦头烂额,闭目忖道:“这曹操也是的,明摆着打不过我,还拼命征兵。孙策就是水军厉害,步兵简直不堪一击,可他却没有一点自知之明,还想着攻下西川给我添堵!最最操蛋的是,我一时半会,还真拿他们俩没办法!一个兵多将广,一个水军无敌,联合起来就是铜墙铁壁!我也只能先打川中,然后从陆路干掉孙策,没想到竟然被黄权、张任凭借地利给挡住了!怪不得诗仙说: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唉。。。我要是能造出横跨黄河、长江的大铁桥该有多好啊!到时候,也学着后世伟人那样,赋诗一首说:天堑变通途!”思及此,不由苦笑出声。

李开见此,拱手出言道:“主公,方才开等已然进言,武关、函谷固若金汤,上庸亦无大碍,河北已有十万步军、六万铁骑,且均已配备钢甲、唐刀,足可固守无虞,所患者,无计攻入川中耳!不知主公为何依然忧烦?”

马超见问,忙收拾心情,淡声道:“孤不过忧叹中原百姓耳!似此连年大战,何日方休?”

三人闻言,忙下拜,愧声道:“我等智识浅陋,还请主公恕罪!”

马超暗叹一声,起身扶起三人,忽灵光一现,暗道:“后世书上不是写了吗?邓士载偷渡阴平!我怎么早没想起来?”思及此,遂缓声道:“至于入川受阻之事,孤已思得一计,或可直取成都!”

李开、诸葛亮闻说,惊喜交加!忙问何计?

马超略作踌躇,扬声道:“昔日孤于汉中时,曾闻百姓传言,出阳平关经略阳县往西两百里左近,有地名阴平者,可循小路山道,入祁山直抵沓中,继而沿岷水南下,过汶山即可攻打梓潼,届时断绝黄权粮道,剑阁不攻自破矣!待大军齐聚,再击涪城,下绵竹,威临广汉,直逼成都!”

诸葛亮闻之,沉吟道:“亮闻川中险阻,若此路亦有蜀兵临险拒守,只恐进退不得!”

马超见说,微笑道:“孔明多虑了,此路皆为羊肠小道,狭窄处仅容一人侧身,蜀兵必不设防!”心下却道:“历史上邓艾可以做到,难道我就做不到?要真有蜀兵拒守,那也是点儿背,没办法!”

诸葛亮闻言,肃容道:“兵事无常!岂能料敌不备?主公切不可弄险!”

马超心说:“你以为我愿意啊!这不是被逼无奈吗?”遂亦转正色,沉声道:“想必此时孙策已兵至江陵,若其抢先攻入川中,更胜刘璋十倍!孤岂能坐视?再者,若令子龙屯兵武乡,镇守南郑,令黄汉升就于广元立寨,却遣杨恒统精锐三千偷渡阴平!黄权、张任见我大军未动,岂能于沓中设防?鉴于此,偷渡阴平乃必胜之计,并非行险,孔明不必多虑!”

诸葛亮闻之,虽不再言语,然面上仍难掩担忧之色。

李开见之,缓声道:“若非如此,川中何日可下?且主公每有设谋,无不中的!孔明不必过于忧心!”

诸葛亮见说,沉吟道:“亮以为,但聚大兵于南郑,依兵法循序渐进,克南江易如反掌,若得南江,阆中易取也!此举虽略为耗时,然胜在稳妥!再者,阆中乃用武之地也,东进可袭取永安,遏制孙策西进,向西则直取成都,且地势略缓,沿路并无关隘!有此数便,还请主公三思!”

马超闻言,顿觉两难,犹豫片刻后,出言道:“孔明之计大善!然与孤偷渡阴平之策并不冲突,既然如此,何不双管齐下?”

诸葛亮见说愕然,寻思亦无不可,遂不再言语。

马超见此,环视三人一眼,接着道:“既如此,便遣杨恒领精兵五千经略阳,出沓中,攻打梓潼!令赵云、许良统八万步军进击南江,继而直取阆中!留黄忠屯兵三万于广元,李堪统铁骑镇守南郑!诸公以为如何?”

三人对视一眼,皆无异议。

马超遂提笔俱书,忽忆起一事,便着重背书道:“令庞士元于南郑督办粮草,无令不得出城!”

写毕,递书李开,言道:“文优即刻签发行文!”

李开瞥见背书,不由诧异道:“庞士元领军师之职,理应随军征战,主公却令其坐守南郑,何也?”

马超见问,自思道:“这叫我怎么回答?难道告诉你们,我怕庞统跟历史上一样死在川中了?”念及此,遂皱眉叹道:“去岁孝直殁于汉中,孤痛彻心肺!今巴山险峻,军卒尚且行进艰难,况士元乃文若书生乎?恐不堪跋涉之苦,但有不测,孤悔之何及?!”

三人闻言,感佩不已。诸葛亮郑重下拜,拱手道:“主公仁厚恤下,亮代士元谢过!”

马超令其起身,接着道:“河北虽无大碍,但稳妥起见,孤便令李敢统近卫军前往,协助庞德。至于汉中诸地,孤拟增兵五万,以备攻伐南阳,诸公以为如何?”

李开闻之,即拱手劝道:“主公,增兵汉中乃必然之事,然近卫军尚需卫戍长安,不可轻易调离!”

马超挥手道:“长安有庞柔所部两万大军,孤亦有亲军五千,岂不足支应?文优宽心便是。”

李开思之,亦觉应无大碍,遂缄口不语。

马超又问李迪粮草人口诸事。

李迪轻咳一声,答道:“主公治下人口繁茂,已逾千万之数,至于粮草,各仓皆满,余粮已尽数调往辽东、辽南,已备主公移民支用。”

马超大觉满意,沉吟道:“既如此,叔明可先着手迁移京兆、扶风百姓,前往汉水北岸定居屯种。至于辽南,待幽冀繁盛后,迁之不迟。”

李迪正欲领命,忽诸葛亮出言道:“主公,眼下吴军拒守汉水,若移民耕种,岂非暗助周瑜?”

马超闻言醒悟,拍案怒道:“吴兵水军着实可恶!孤誓灭之!”遂罢移民汉水之议,改为迁往南郑诸地。

几人又谈论片刻后,马超便出言留饭。用罢,李开等告辞而去,马超自回公府后院不提。。。

神兵城,匠事房,綦毋烈正全神贯注,逐两增添生熟铁,马远聚精会神,提笔记下配伍比例。

忽马秋奔入,就问马远道:“敢问兄长,小弟之双铁锤何在?”

马远见问,不由抚额道:“双铁锤之说乃父亲哄逗祺妹之笑语,秋弟岂能当真?再者,单柄锤便重四百斤,你让为兄如何打制?”

马秋闻言,不悦道:“不干父亲之事,小弟忽偏爱使锤而已,四百斤太重,小弟年幼,恐抡使不动,五十斤上下即可,有劳兄长先铸右手锤,待小弟习练精熟后,再铸左手锤不迟!”

马远无奈,寻思左右无事,便向綦毋烈告罪一声,领马秋直奔铁料房,忽暗忖道:“锤首用生铁可矣,然锤柄非得精钢不可,何不待至晚间,烈公歇息后,就用其冶炉打制?”计较已定,即取铁料,令马秋扛抬之,谓之道:“秋弟先随为兄回房歇息,晚间再寻机打制!如何?”

马秋大喜从之。

是夜,兄弟二人戌时未至,便蹲坐匠事房内,然眼见亥时将过,綦毋烈竟仍无歇息之意,马秋性急,频频催促。

马远亦觉不耐,上前轻声道:“烈师乃神兵城支柱,切勿操劳过度,眼见将近子时,不如将剩余活计交予小子。”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