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酷我小说>历史军事>愤怒的两晋南北朝> 第85章虎口脱险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85章虎口脱险(1 / 2)

 司马绍在积极备战的同时,王敦自然也在竭力扩张自己的势力,意图将司马氏完全孤立起来,然后不战而胜。

琅邪王氏人丁兴旺,而且名士众多,王敦很容易就能找来许多同族的人当盟友。323年11月,王含升任征东将军、扬州JX军区司令长官,王舒升任荆州督导官、荆州沔南军区司令长官,王彬升任江州督导官。这三处关键位置有了自己人的坐镇,在夺权之战中会更具优势。

但王敦也并非完全高枕无忧了,王氏一族虽然强盛,可毕竟是北方乔迁到长江流域的,而在长江流域有许多本土望族,他们的势力固然比不上借朝廷壮大的王家,却也不绝对不容忽视。义兴周氏就和吴兴沈氏就是其中的代表。

沈氏在之后的历史中会多有建树,此时周氏堪称江东土著中的老大哥。

周氏的兴盛大概始于三国时期孙吴的将军周鲂,后经第二代周处的努力,到第三代周玘和周札等人,借着南北混合的乱世,及时抓住机会,已然把周家做大做强,一门五侯爵的显赫功绩,在整个中国历史上都是极罕见的。

为了对付在江东根深蒂固的周氏一族,王敦想到了反间计,准备利用当地望族之间的矛盾,诱使爆发冲突,然后轻易消除威胁。

在这场战争中,吴兴沈氏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江东望族原本是团结对外的,当永嘉之乱爆发,接着北方士人衣冠南渡,江东的望族对他们极为排斥,可万事拗不过一个利字,王导等人巧施小利,接连拉拢了一批又一批的当地名士,虽然仍有个别势力与北人对抗,但终究不能影响大局。

到了司马绍时期,南北双方实际上已经出现了融和的迹象,加上司马绍采取了许多措施更是令双方的矛盾缓和了不少,具体举措自然仍是围绕着利益展开的,那不是关键,关键在于南方士族对北方已不再排斥,反而出现了与本地人“争宠”的局面。

这种问题也不难理解,王敦为了应付周氏的威胁,暗中对其他望族广施恩惠,在笼络人心的同时也离间了周氏与其他望族的关系,将冲突的焦点引向了本地土著之间,而作为北方代表的王敦则坐山观虎斗,然后在两虎俱伤之时猛然出手。

沈氏代表沈充很快被王敦提拔起来,一面在王敦的授意下对周氏进行打压,后于324年正月,正式对周氏进行围剿。

王敦几乎是和沈充一起动手,先是在军营里把担任参谋的周嵩和周莚以莫须有的罪名斩首,然后不等周氏族人反应过来,沈充已率先出动,事先集结好的兵力冲到周府把周札的侄子们全都杀死,周氏的生力军一旦覆亡,其余的势力不攻自破,很快被王敦兼并。

这一仗打得漂亮,然而王敦却也因此用尽了最后的心血,终于不堪各方压力病倒了。

说到底王敦只是个得意的权臣而已,当他真正要走到谋朝篡位这一步,内心的软弱性就暴露出来了。实际上每朝每代都有很多人拥有篡位的实力,但真正付诸行动的则少之又少,而最终成功的更是凤毛麟角,究其原因固然有客观因素在内,而更重要的体现在心理素质上面,做这种事没有过硬的心理素质就无法达成的,往往不等外界的变故产生,自己先就泄了气。

司马绍的一系列动作对于王敦的心理起到了很大的冲击,尤其在重用王导这方面对王敦造成的困扰最为明显。王导与王敦是堂兄弟,但王导向来以中庸之道行事,从不做剑走偏锋的事,无论生活中还是工作上都是本是广结善缘的原则,给人一种老好人的印象,朝中很少有人会忌恨他,在前途一片大好的情况下,他自然不会跟王敦冒着杀头的风险起兵。王敦本来能够理解这个兄弟的心思,但当司马绍不顾琅邪王氏的威胁而对王导青睐有佳,王敦却忽然有些不安,这种心思非常微妙,自己人站在自己的对立面,这样的局势搁在任何人身上怕是都不能坦然应付吧。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