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酷我小说>历史军事>愤怒的两晋南北朝> 第377章陆俟奇谋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377章陆俟奇谋(1 / 2)

 这场浩浩荡荡的灭佛运动,让崔浩极为欣喜,终于完成了他多年来的夙愿,道教正式成为北魏国内一家独大的教派。

所谓物极必反,崔浩此时堪称位居自己的人生巅峰,从另一方面来看,还意味着他的人生马上就要走到下坡路,而且是急转直下。

因为他得罪了一个人。

虽然他平生得罪过无数人,但有个人却是他无论如何都得罪不起的,那就是当朝太子拓跋晃。

许多鲜卑官员与崔浩的关系也不好,但因崔浩是国家一品要员,所以没有哪个官员能挑战其权威,甚至拓跋焘也对他言听计从。

拓跋晃就不一样了,他可是尊贵的储君,未来的主宰,身边围绕一大群朋党,且都是为了捍卫太子荣耀和自己政治前途,而不顾一切的极端分子。

崔浩仗恃自己的才华和智谋,以及皇帝的宠信,在朝中独揽大权,异常强势,尤其在成功说服皇帝消灭(表面上)佛教之后,更加无所顾忌,认为国内已无人能找自己的晦气,除了皇帝以外,谁都不放在眼里——包括太子。

但崔浩聪明一世,终究在过于顺畅的环境里犯了平常人都会犯的错误,那就是得意忘形。

崔浩的两重身份就已经为他划定了行动的界限,一是汉人,一是朝臣。

在鲜卑人政权,汉人身份意味着他无时无刻不在经受鲜卑人的明枪暗箭,一旦被抓住小辫子,立即就会被推到风口浪尖。

身为朝臣,无论做得有多成功,都只是皇家的服务人员,对皇帝和未来的皇帝(也就是太子)是最应该心存敬畏的,除非想要造反,不然就一定不能与他们对抗。

崔浩同时犯了这两项错误,一方面无视鲜卑同僚的威胁,另一方面还不把太子当回事。

因为灭佛一事,拓跋晃对崔浩恨之入骨,而崔浩丝毫不知收敛,曾推荐冀、定、相、幽、并等五个州的知识分子数十人,头一次起用,就让他们担任郡长。

以崔浩的能力和地位,做这些事原本也掀不起多大风浪,但却成了太子的突破口,在此大作文章,上疏拓跋焘说:“在此之前,征召延聘的人才,担任现在的职务已经很久,他们辛苦勤劳,还没得到回报,应由他们优先升任郡县长,崔浩推荐的人,则填补他们的空缺,况且郡县长的主要工作是治理人民,最好也该让有行政经验的人担任。”

但此时拓跋焘还对崔浩非常宠信,任由崔浩放手去做,崔浩便固执己见,终于分派那些人到职,让太子异常尴尬。

从此二人的矛盾越发深刻,终致不可调和,而最终拓跋焘还是选择站在族人和儿子这边,无情地出卖了昔日的战友。

那是几年后的事,实际上拓跋晃已开始暗中筹划扳倒崔浩了,一个天大阴谋悄悄酝酿着,主人公崔浩却一直被蒙在鼓里,直到大势将去,才追悔不及。

人生的乐趣就在于未知,无论未来是喜是忧,听从内心的指引,一步步把未来变成当下,乃至过去,正是此生最大的意义所在。

当完成这些事,不论结局如何,已经是成功了。

当然不同的人,想法也千奇百怪,心中定义的成功更截然不同,未必都能悟透这一人生的本质。

聪明如崔浩,他追求的境界也超乎常人,试图把握精神的制高点,要将自己的意志传播大江南北,自己的信仰普及四海八荒。

这注定是一项万般艰巨的任务,但崔浩发现虽然有诸多问题,进展却还是不错的,于是更坚定了信念。

而由此产生的任何后果,都注定由他全力承受。

任何行为都有一定的后果,而且不管中间多少曲折,最后都会施加在行为人身上,正如佛教所说,因果都在循环之中。

盖吴在国内引起这么大风波,最后也难免会吞食自己种下的果子。

446年2月,逃到北山之后,盖吴意识到自己的力量毕竟微弱,于是再派使节到刘宋上疏刘义隆,请求派军支援。

刘义隆当即下诏,任命盖吴为关陇军区司令长官、雍州督导官,封北地公,下令雍梁二州出动武装部队,驻防边疆,作为盖吴的声援,并派使节送去印信121颗,让盖吴代替朝廷任官封爵。

然而盖吴并不解渴,处境并没有得以改善,前景不容乐观。

这时金城传来消息,当地人边固和天水人梁会,联合秦州益州境内各民族一万多户,占领了上邽东城,叛离北魏,周边的氐羌一万多人、匈奴休官部落和屠各部落二万多人,纷纷起兵响。

盖吴大喜过望,对未来不禁又充满了期待。

不过起义军虽然此起彼伏,但北魏国力还没有衰退得那么严重,并不致因为局面的叛变而危及全局。北魏秦益二州督导官封敕文,很快就斩杀边固,对变民集团造成重创。

5月11日,拓跋焘再派安丰公拓跋闾根,率骑兵进击上邽,还没到达,变民余党已吓破了胆,连夜放弃上邽东城逃走。

封敕文一早在城外挖了数道壕沟,防备变民逃窜,双方于是展开贴身肉搏,从半夜一直持续到天亮。

封敕文寻思:“盗贼知道没有生路,所以与我们死拼,战斗力反而提高了不少,应该换个思路。”下令部将高举白虎幡,向变民宣告,投降的一律赦免,安居如初。

变民大军已是强弩之末,本来抱着必死的打算,得此消息,心里瞬间燃起了希望,精神一抖,终于崩溃。

封敕文得意地指挥兵马,将逃散的变民各个击破,对于投降的那部分,当然是杀之而后快,给国家造成那么多麻烦,焉能妄想活命?

盖吴得知老乡们失败的消息,真是又气又怕,集结了被击溃的部众,重新驻军杏城,并改称秦地王,勉强支持。

拓跋焘则决意一鼓作气荡平叛乱,又加派永昌王拓跋仁、高凉王拓跋那,让二人同时统御北方各路人马,前往讨伐。

一支政府军就已经够盖吴周旋了,两位亲王来援,局面几无悬念。

8月,拓跋那大破盖吴,还生擒了他的两个叔叔。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