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酷我小说>历史军事>愤怒的两晋南北朝> 第386章太武之死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386章太武之死(1 / 2)

 原东晋雍州督导官鲁宗之投奔北魏之后,儿子鲁轨担任北魏荆州督导官,获封襄阳公,镇守长社,但他一直都盼望回归南方故土,只因当年杀过刘康祖的父亲刘虔之,和徐湛之的父亲徐逵之,所以不敢轻易南下。

鲁轨死后,儿子鲁爽继承了官爵,因自幼机敏过人,与弟弟鲁秀,深受拓跋焘的宠信。

然而他们“南人”的身份到底特殊,在朝中颇不得意,时常遭受同僚的抨击,不久便被指控犯罪,只因鲁爽酒后误事,鲁秀在邺城调查一件谋反案,因忽然生病,延误了回京日期。

拓跋焘并未下杀手,只是并予斥责,但鲁氏兄弟担心遭到诛杀的日子恐怕已经不远,所以在拓跋焘撤退回国时,义愤填膺地报告拓跋焘说:“奴才与南方有深仇大恨,每次发动战争都恐怕灾祸延及祖宗坟墓,请准许我们把祖先灵柩护送到平城安葬。”

拓跋焘嘉许他们的孝义,批准这一请求,鲁爽到长社后,击杀魏军驻防军数百人,率自己的私人部队,以及愿意追随的一千多家,投奔汝南,终于如愿以偿地回归南方。

451年4月,鲁爽派鲁秀前往寿阳,上书给南平王刘铄,请求投降。

刘义隆接到报告,大为欢喜,当即任命鲁爽为司州督导官,镇守义阳,鲁秀为颍川郡长,其他弟弟和侄子也全都任官封爵,赏赐颇重。

太子宫总管徐湛之认为朝廷为了国家的长远利益,对归降的人特别优待,不敢计较个人仇恨,但心里过不去那道坎,请求辞职回乡。

刘义隆当然不准,还特别下诏安抚,并告诉他现在是非常时期,好不容易有人从北方来投,务必表现得热情一点,不然有损他们归附的忠义。

抛去这段插曲,与北方的战事终于结束,刘义隆已着手进行战后重建了,除了赈济灾区百姓,还在中央人事方面进行一番调动,任命江夏王刘义恭兼任南兖州督导官,把州政府迁到盱眙,加授他12州军区司令官。

5月25日,刘义隆再下诏擢升政府左副行政长官何尚之为政府最高行政长官,太子宫总管徐湛之为政府副行政长官,兼护军将军。

何尚之因为徐湛之是皇亲国戚,深受刘义隆信任,所以遇事都推给徐湛之裁决,自己虽是一把手,但大权全在二把手的手里。

另有政府文官部助理官王僧绰,是王昙首的儿子,自幼就有成大器的气度,好学不倦,思想有条理,熟悉国家的各项典章制度,还娶了刘义隆的女儿东阳公主刘英娥为妻,在文官部工作时,了解各样人物,推荐选拔都很恰当,刘义隆特别提拔他为高级咨询官。

王僧绰本年只有29岁,却已位极人臣,成为朝中一颗炙手可热的新星。

沉着有度量,不卑不亢,刘义隆打算托付身后之事,重用此人,许多朝廷决策都让他参与。

至于萧斌和王玄谟,因吃了大败仗,待遇就远不如这几位,直接免职回乡。

刘义康的遭遇则更加凄惨,早在魏军完全撤离战场之前,刘义隆就担心民间有不法分子假借刘义康之名,趁着国家危机惹乱子,所以让人逼迫刘义康自杀,刘义康因不肯自杀,被活活闷死,享年43岁。

经过一年的努力,刘宋国内终于渐渐走出了战争的阴影,经济开始出现复苏的迹象,人民生活也有了起色,但这时刘义隆听到一则天大的喜讯,不顾众人的反对,再次掀起了北伐的大幕。

452年2月5日,拓跋焘死在寝殿,享年45岁。

这一消息对于刘隆来说,何止喜讯,简直就是福音。

如果刘义隆获悉了拓跋焘的死因,应该会更加狂喜吧。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