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酷我小说>历史军事>愤怒的两晋南北朝> 第476章燕王再世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476章燕王再世(1 / 2)

 所谓福无双至,祸不单行,尔朱兆还没从高欢的背叛中走出来,洛阳方面不久便传来噩耗。

“噩耗”这个词有些因人而异了,对于尔朱兆确实不容乐观,但对于洛阳留守的将领们来说,却是喜事一件。

尔朱世隆兄弟秘密商议,认为

现任皇帝元晔的皇家血统比较疏远,也没什么声望,而且最重要的,他是尔朱兆一手提拔起来的,镇守洛阳的尔朱世隆有心与尔朱争分庭抗礼,于是打算先另立新君,摆脱尔朱兆的影响。

由此另一位元氏宗亲走上历史前台。

仪同三司、广陵王元恭,是元羽的儿子、元宏的侄子,气度不凡,后因元叉专权,所以装成哑巴躲在龙华寺,与外人断绝联系。

元子攸上位之后,有人举报元恭说他不是哑巴,其实正在酝酿大阴谋,元恭吓得逃到上洛山,后被逮捕,送回京师,经过长期审讯,毕竟查不出叛逆的证据,得以免死。

一晃来到531年,昔日那个把脑袋拴在裤腰带上过活的元恭,忽然时来运转,即将坐上皇帝宝座。

各种军阀混战的大背景下,或许当皇帝也并不算是件好事?

凭借孝文帝的侄子这一身份,正统地位基本是无可争议了,但尔朱世隆担心元恭真是哑巴,于是让尔朱彦伯暗中拜访,请他出任皇帝,并加以威胁,试试他的反应,元恭当场脱口而出:“上天如此,有什么可说。”

尔朱彦伯回来报告,尔朱世隆大喜,正式准备迎立新君。

2月29日,元晔从晋阳南下,抵达邙山南麓,尔朱世隆已替他写妥让位诏书,派泰山郡山窦瑗,手拿执马鞭,单独进入御帐,奏报元晔说:“天命人心都在广陵王身上,但愿陛下做出尧舜之事。”

元晔本是傀儡,只得在诏书上签字。

元恭长达八年没有公开与人交谈,忽然开口,朝野上下为之兴奋,一致认为遇到了贤明君王,距离太平日子不远了。

元恭倒确实摆出一副明君的姿态,准备大干一场,称帝第二天就下诏说:“三皇时代,国家领袖称皇,五帝时代,国家领袖称帝,到了夏商周三代,国家领袖称王,这是因为一代比一代谦虚的缘故,可是自从秦王朝以来,大家竟称皇帝,而今我只称帝,已经了不得了。”

当然是否明君,与称号关系不大,手上的权力才是决定因素,究竟有无能力实现心中的抱负,权力才是个中关键所在,不管抱负是成为明君还是昏君。

尔朱世隆一手把元恭推上宝座,中央权柄自然也握于他手,这让尔朱兆十分不满,甚至打算攻打洛阳,尔朱世隆派尔朱彦伯前往再三解释,总算阻止这一军事行动,但尔朱家族的内斗因此越发激烈。

世人瞧在眼里,都知国家大乱远没结束,未来必定会兴起更大的浩劫。

对多数平民百姓而言,国家大乱当然是天大的灾祸了,但对于某些人来说,反而是上进的机会,所谓的乱世出英雄,英雄不过是结果的注脚,在最初的时候,英雄们又与平民何异,只是抓住了大乱的机会,从中牟取各种正当不正当的利益,终于跳出平民圈子,被后人冠名为“英雄”。

古今中外无数次的动乱中,诞生了无数的英雄,可以预见的是,未来的某场乱局中,也必将会诞生新一轮的英雄,只要世界上有生物存在,这个循环永不停歇。

即便是最下层的普通民众,内心深处也是有做英雄的渴望,只是在他们眼中,现实问题远比梦想更加迫切,所以英雄云云终究不过是在梦里过把瘾。

那些处境并没有那么糟的人,便成了追逐英雄梦的主力军。

高欢早就入伙了,尔朱荣生前的军师刘灵助,在洛阳易主之后,也毅然踏上了英雄之旅。

刘灵助自恃法术高强,又认定尔朱家迟早会自行毁灭,于是起兵自称燕王、开府仪同三司、中央特遣政府总监,声称为元子攸报仇,而且随心所欲地解释预言书,扬言姓刘的会当君王。

幽州、沧州、冀州一带的很多人都响应,半夜燃起火光作为信号,境内没有光亮的地方,也就是不拥护刘灵助的那些人,刘灵助会下令邻近村子共同展开围剿屠杀。

威逼利诱下的一帮乌合之众,当然成不了什么气候,但也让北魏的局势变得微妙起来,就像在一盆水里投入一小枚石块,即便起不了多大的浪花,也总是会有些涟漪扩散。

虽然北魏各地的军阀们各怀鬼胎,但大家却都心照不宣,并没有真的公开跳出来分裂国家,刘灵助的出现无疑激活了大家的那根神经,让本来隐讳的事情渐渐浮出水面,变相加速了北魏新一轮内乱的进程。

曾效忠元子攸的高乾兄弟,得知刘灵助竖起了讨伐尔朱的大旗,立即袭杀尔朱派的军官,向刘灵助靠拢。

高乾打算推举父亲高翼为冀州执行官,高翼推辞说:“使乡里居民和睦相处,我不如封隆之。”

大家于是拥护封隆之当州执行官,发布元子攸死讯,举行祭悼大典,将士官兵全都穿白色丧服,封隆之登上高台,向全军发表誓言,并通告各州郡,号召共同讨伐尔朱叛逆,接受刘灵助的领导。

尔朱世隆和尔朱兆同时派军讨伐刘灵助,高欢也打着消灭叛逆的名号,率军东下寻找机会。

高乾与父亲商议:“我听说高欢雄才大略,志气豪迈,不会长久屈于别人手下,而且尔朱家暴虐乱法,谋害君王,杀戮人民,天下已经大乱,正是英雄豪杰建立功勋的大好良机,高欢竟肯东下,定有深远的谋略,我当轻骑前往迎接,察看他的意思。”

高翼颇感担忧,高乾再三请求,终于征得同意,于是率十余名骑兵,与封隆之的儿子封子绘,一同在滏口晋见高欢。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