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酷我小说>历史军事>盛世柱国> 第36章纸媒时代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36章纸媒时代(1 / 2)

 杨素听光熹问他,就把一早准备好的话说出来:“皇上,微臣生病的时候就在思索,除了科举以外,朝廷还该如何反映和引导舆论。言官们不思进取,只知钻营如何留名于后世,实在是我朝于舆论引导上的缺失太过严重。”

提到言官二字,光熹心中就生了恨意,但他喜怒不形于色:“杨卿,你说的朕能大致理解,只是引导舆论谈何容易,你可是有了定计?”

杨素扫了一眼叶一清,见他微微点头,便开口说道:“要想做到‘三立’实在太难,读书人何以名留青史?那就要借用现有制度,而最容易的,就是上书弹劾,因为但凡经过内阁的奏疏,都会留档以供后世史学研究。”

李正轻咳一声,说道:“杨大人,您要是想讨论奏疏留档的问题还是算了吧,这可没有改革的余地,我和叶大学士都不会同意的。”

杨素摇了摇头:“下官当然明白奏疏留档的重要性,下官想说的是,指望这种方式能够青史留名不过是镜花水月,实在是可遇而不可求,若是能够由朝廷推广一种名传现世的手段,那些求名的自然会把视线转向这里。”

光熹叹了口气:“杨卿,还以为你有什么新的花样...唉…名传现世无非是著书立说,你刚才还说‘三立’很难做到。”

叶一清见光熹失望,立即出列力挺学生:“皇上,您未在书院读过书,应该不曾听过时文集。此文集不定期发行,收录各地考生优秀的八股时文编纂成册,凡是能够入此文集的考生,都会在学生中积累大量的名望。王继芳王修撰以首辅弟子的身份考取状元,却能让众人心服口服,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的文章连续五次出现在时文集中。”

既然提到了王继芳,李正也只能出列附和:“王修撰依靠真才实学考取状元,但若没有前面的铺垫,只怕老臣也会受百官攻讦啊!”

杨素趁机说道:“皇上,王修撰未应官便有如此名声,这时文集不知起了多大作用!若是由朝廷定期发行刊载新闻和时事评论为主的印刷出版物,有多少人会对成为其中文章的作者趋之若鹜呢?”

光熹微微一怔,隐约抓住了点儿什么,喃喃自语:“若是能够由朝廷控制其中内容,自然再好不过了。凡是想要发表文章的,都得通过监察,那些骂朕的,别人却是连看都看不到!”

杨素见光熹思索,便继续解释:“其实西汉初期就有《邸报》用于传递军情,后来内容扩展,包含皇帝的诏令、官员的奏章,官吏的任免情况和其他朝廷大事。但是这些内容只阐述现实发生的事情,不加入任何评论和思想,根本没有文章作者的说法,加上从未定期大量发行过,自然无法起到引导舆论的作用。”

李正见光熹还处于比较兴奋的状态,只好由他出来泼冷水:“杨大人,你刚才说定期大量发行,不知是怎么个定期法,大量又到什么程度?目前国库空虚,很难拿出巨额的银子来支撑。”

杨素生病这段时间想的就是这些问题,早就有了对策:“下官已经考虑过这些问题,下官的解决思路是办两份五日一刊的报纸。其一为《大华官报》,积极宣传朝廷的重大决策并加以评论分析,及时传播各部信息、各地大事,作为我朝官员的内参。”

他歇了口气,又继续说道:“其二为《大华民报》,减少朝廷大事的比重,增加娱乐版块,例如可以展示一些戏曲民俗、诗词歌赋之类的内容,增加能够盈利的广告版块,通过广告版块达到两份报纸的收支平衡。”

光熹乍一听到新词,饶有兴致地问道:“何谓‘广告’?是西洋的舶来词吗?”

杨素这才想起似乎没有“广告”、“报纸”的概念,只是有了《邸报》做铺垫,光熹能够理解后者,却想不通前者,是以解释道:“这‘广告’一词取的是‘广而告之’之意,是一种公开而广泛的宣传手段。皇上,若是这《大华民报》每次发行都超过万份,商家在报纸上刊登广告将会引起极大的反响!”

李正哼了一声,说:“杨大人,全京城识字的一共才多少人?而且你可知道印刷万份报纸需要多少时间?”

杨素笑着摆了摆手:“李大学士,不识字便读不得报吗?下官要让这两份报纸五日一刊有两个原因,其一是技术原因,我朝虽有木活字、铜活字的印刷技术,但是因为印刷出版物的固定,还是雕版印刷效率更高;其二就是为了针对看不懂文字的人群,广告除了商家字号以外,一律用图画展示,而雕刻图画的雕版也是非常耗时的。”

光熹听到这里眉头一皱:“还是不对,谁会为了专门看广告而去阅读报纸?”

杨素暗道还真有这样的人,但他当然不会说这么荒唐的话,而是微笑着说:“皇上,报纸不一定要以个人为名义进行购买。就拿京城中的百家青楼来说,客人们等着红姑娘出来献艺之时非常无聊,自命清高、附庸风雅的又不愿意去看那些别的歌舞污了眼睛,随手取来报纸阅读不是最合适不过?一家青楼订报二十份还是说少了呢!”

叶一清对杨素拿青楼举例有点儿不满,瞪了他一眼,出来圆场:“客栈,酒楼,茶馆,衣铺这类可能需要等待的地方,都可以购买报纸以填补客人零碎的时间,就算客人不识字,看看画也是好的,有报纸就会比没有报纸的更加受人欢迎!”

华朝虽然出版印刷经史子集比较多,但是这些东西的雕版都是现成的,刻版工匠大多只是记录在册,一个个都不用响应轮役,在外面赚起了外快。

工匠们既然是轮役,就不用考虑人工成本的问题,在报纸印刷方面只要考虑纸张,墨水的银钱即可。而销售更是简单,走一走户部的渠道就行,银差们上门收税,随手卖份报纸总不难吧。

其实说到底,报纸是个新鲜事物,图的就是一个时尚,真有那个闲工夫,茶馆里不是有唱曲说书的嘛,字儿读不懂,总能听得懂。但报纸通过广告达到收支平衡,不以出版发行赚钱,这就有了价格优势。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