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酷我小说>都市言情>重做上海人> 第18章JA区业余大学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8章JA区业余大学(2 / 2)

古风其实就是古代的风格,没有什么约束,想怎么样抒发,就可以怎么样抒发的。

大家提问,问古风的顶峰是谁。

“那肯定是李白,因为李白,生长在盛唐,但晚年经历了“安史之乱。”然后又因永王而获罪,因此他的诗的意境十分复杂。有春风得意的,有自夸自耀的,有激发昂扬的,也有抑郁寡情的。你看,从贺知章的,“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开始,他就扬名大唐了。让杨贵妃为他磨墨,让高力为他捧靴。真可谓,文人之极也。但很快,由于他的狂妄,又获罪了李隆基,又开始被疏远了。安史之乱开始后,他认为机会又一次来了,他写了许多,如‘三川北虏乱如麻,四HN奔似永嘉,但请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这样的诗篇,已求入仕。但没有人赏识他,最后终于受到了永王的赏识,但很快便获罪入狱,你们看,他终于出狱后,写的这一首诗,便是“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反映了他的心情,是多么地轻快欢畅啊。

“李白的诗,有许多脍炙人口的篇章,如:“将进酒”“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等,都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位。

“格律诗,有两个顶峰。七律的顶峰,大家公认是崔颢。他在黄鹤楼上,写下了震灿古今的不朽之作:“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州,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的七律诗。被誉为了,“全唐第一律”。以致于后来,李白同酒友上了黄鹤楼,大家公推李白,写下一首诗以志纪念。但李白提笔许久,在墙上写了两句话:“胸中有景道不得,崔颢有诗题上头。”连李白也认输了,还有谁,能与之相比啊!

李老师的课,使大家,全都耳目一新。

皮伯平举手,李老师让他问。

“老师,那么唐代的绝句之最,是谁呢?”

“那公认的是王昌龄,他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叫胡马渡阴山。’是历朝历代,被大家公认的,‘天下第一绝”的。

“以后讲到了格律诗。李老师又告诉大家,格律诗只分为两类,一类为绝句,一类为律诗。绝句为四句,律诗为八句。而又分成五言和七言两类。因此,所谓的格律诗,也就是七绝,七律,五绝,五律这四大类。而每类,又都可分为,仄起式正格和平起式偏格两类。又可分为,首句八韵和首句不入韵两类。因此,总括唐格律诗,一共可细分为,十六种。”

“唐代的格律诗,奠定了,中国诗歌的高雅的基础。以后的宋词,当然由于它句式的不一致,又称为长短句。但仍然有着严格的格律。是格律诗的,又一个新的里程碑。”李老师顿了一顿,又说道:“中国现代文学中,也出了不少所谓的诗人,但那是什么诗啊?乱七八槽,任其所行,也为诗啊?他们竟然说格律诗,是带着镣铐跳舞,是文学体裁中的糟粕。他们中最有名的,有胡适,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他们竟然还成立了,一个声势浩大的‘新月社’,来推广现代诗。你们想想,‘新月’是印度诗人,‘泰戈尔’的诗集的名称。难道中国,自己的文学没有了吗?,要以印度诗人,来作为榜样吗?中华的国粹,他们竟然弃之不顾,却要去捧印度人,这都是些什么人啊?”他愤怒地谴责着。顿了一顿,又说道:“带着镣铐跳舞,真正有本事的人,才能够做得到啊,你做不到,还批评别人是糟粕?因此,现代文学的文坛上,是没有一个,真正的诗人的。世无英雄,遂使竖子成名。什么是真正的糟粕?什么胡适、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他们的作品才是。”他说得悲愤不已,大家听了,也都是怒从心起。

哲学课的老师叫韩悦,他上的哲学课明快流畅,把一门很是枯燥的课目,竟然讲得如此地丰富多采。

他从哲学的起源讲起。从有文学记载开始,第一位哲学家,应当是古希腊时期的泰勒斯。他认为,水是万物的本源,万物皆来源于它,最后,万物也皆回归于它。当时,古希腊正处于,人类童年发展的黄金时期,尼采认为,是日神和洒神的融合,便产生了哲学。

哲学的基础的奠定者,应当便是柏拉图了。他活跃于公元前二世纪到三世纪,他是全部西方哲学,乃至于西方文化的,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他同他的老师苏格拉底,和学生亚里士多德,被人们并称为,古希腊的三大哲学家。

英国的贝克莱,首先创始了主现唯心主义的理论,他提出了“存在就是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的观点。

柏拉图为首,起源的客观唯心主义,它把客观精神,如上帝、理念、绝对精神、法则、众生业力等。看作是世界的主宰和本源。指出了,现实的物质世界,只是这些客观精神的外化表现。客观唯心主义的哲学观点认为,世界是绝对观念的异化,世界仅仅是,抽离了物质的宇宙法则,或意念的创造物。

以后,德国的黑格尔,又系统地加以完善,他把这种精神,称之为“绝对观念”或者叫“绝对精神”。

与唯心主义,对立的是唯物主义,它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当然也是起源于古希腊。它在历史上起着一定的进步作用,对唯物主义的以后的发展,起着重大的作用。

唯物主义的第二阶段,即近代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它在总结自然科学成就的基础上,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义。但它把物质,归结为自然科学意义的原子。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原子的属性,就是物质的属性,因而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它们的代表人物,在十七世纪,有英国的培根,在十八世纪,有法国的狄德罗,在十八世纪还有,德国的费而巴哈。它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方向,认定了物质决定意识,而意识,则是物质的反映的观念。

唯物主义的最终归宿,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它从狄慈根开始,到马克思、恩格斯那里,得到了归宿。而从公元前七世纪,便开始的唯心论同唯物论的辩论,却永无休止地发展着。

其实在现在,有很多人都相信生肖、星座、风水、算命、宗教,这不就是,唯心论的拓展吗?

最后,韩悦老师问大家,什么是哲学,哲学的定义是什么?

大家的回答,却各不相同的,有的回答,哲学是宇宙观,它是研究宇宙的性质,宇宙内万事万物,演化的总规律。也有的回答,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也有的回答,哲学是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但是,韩老师却笑了笑,他说:“其实,到目前为止,对哲学的定义,有着数不清楚的解释,但实际上是,谁也不知道,哲学究竟是什么东西”。韩老师以如此风趣的结论,结束了他五十个课时,所讲的所有的内容,让满堂的学生,无不瞠目结舌。

语法和修辞的老师,名叫韦一清。他可是貌如其名,长得非常地清秀,他不仅眉清目秀,而且皮肤白皙。他讲的课,也如其貌,清丽而流畅。

他告诉大家,中国语法的主体结构,是主、谓、宾。当然,在主、谓、宾结构的同时,还有其它结构并存。比如主谓、动宾等,举一个例子;叫你,可以演化成,我大声地叫你。还可以进一步演化成,愤怒的我大声地叫躲避的你。或是,愤怒的我大声地叫得声嘶力竭,这样,这里面就出现了三个虚词,那就是的、得、地了。现在的人们,写文章的时候,的、得、地是分不清的,其实它们的用法和用途,都是不一样的。的是作为主语和宾语的定语使用的,比如,晴朗的天气,是用晴朗来修饰天气时,以它作为定语的关联的。又比如,我劝着痛苦的他,的也是在痛苦修饰他时,作为定语的关联的。而地是用做状语的。比如狠狠地打击,它是在用狠狠,修饰打击的时候,用在谓语前表示状态的,因此它是帮助构成状语的。而得则是作补语用的,它往往用在谓语的后面,补充修饰谓语时,起关联作用的,比如,画得非常逼真,它是当用逼真,来补充修饰,画这个谓语的时候,放在中间,充作媒介的。如此缜密的解释和分析,让同学们顿时有了,充分的理解。

在讲解修辞时,韦老师重点讲了赋、比、兴。

赋、比、兴,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修辞手法,也是在诗经中,三种主要的表现手法。

同学们早就听说过赋、比、兴,但终究代表什么意思,大家都是一知半解,而韦老师,很快就让大家都懂了。

“赋”就是平铺直叙,在篇幅较长的诗作中的,铺陈和排比,往往是结合在一起使用的。铺排是指一连串,内容紧密关联的景观物象,人物形象和性别行为。按照一定的顺序,组成一组,结构基本相同,语气基本一致的句群。它可以淋漓尽致地,细腻地铺写,又可以一气贯注,加强语势,还可以渲染某种环境、气氛和情绪。赋是最基本的表现手法,被得到了广泛的运用,使赋达到了它的顶峰。

“比”就是类比,在诗经中,也是最基本的手法,以彼物比此物。诗人有本体或是情感,借一个事物作类比。用来做类比的事物,总是比被比的本体事物,更加生动具体,鲜明浅近,而为人们之所知。便于人们的联想和想象。比如‘魏风·硕鼠’中所描绘的,“硕鼠、硕鼠,无食我栗,三载贯汝,莫我肯顾。”读了以后,很形象地使人感到,这是讲奴隶主。又比如“卫风·硕人”中,描绘的庄姜之美,用了一连串的比,“手如糅夷,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晇犀,螓首峨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比的手法,以后逐渐地形成了,中国文学中的比喻。让人耳目更新。

“兴”即是起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它激发了读者的联想,增强了意蕴,产生了鲜明的、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像诗经中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还有像,“孔雀东南飞”中的,“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这些都是,具有代表性的起兴。

在韦老师的语法、修辞课上,同学们,都为自己以后的写文章、写作品,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外国文学的老师,名叫左锋。他身高才一米六。但他讲课的时候,以飞快的语速,给同学们灌输了,绝对大量的知识。拿他自己的话来说,他的一堂课,别的老师要用三堂课时,才能够完成。

他是从“荷马史诗”讲起的。上集“伊里亚特”,讲述三个天神,一个是天父之妻赫拉,一个是爱神维纳斯,一个是智慧女神雅典娜。他们一齐问,当时公认的美男子帕里斯——特洛伊的王子。世界上谁最美丽,帕里斯却回答是海伦,三个女神大怒而去。于是帕里斯,便去了斯巴达城,把海伦拐到了特洛伊城。愤怒的墨涅拉俄斯,要求众王之王阿咖门侬主持公道,于是,阿咖门侬便带着各国的部队,去进攻特洛伊城了。

各国部队的首领阿喀琉斯,是天父宙斯的儿子。出生时,全身被宙斯浸在药水中。但是由于,宙斯抓住了阿喀琉斯的一只脚踵,因此他的一只脚踵,没有浸到药水里,便成了他的死穴。被称为阿喀琉斯之踵。后来被特洛伊王子,射中了他的踵,便死了。

特洛伊战争,一直打了十年,最后斯巴达人用木马计,攻克了特洛伊城,特洛伊城便毁于一旦。

下集“奥德赛”,叙述了国王“俄底修斯”,返回自己家园的故事。他总共花费了十年的时间,经历了千难万险。有一次,他路过了忒拜山崖,山崖上坐着一个人面狮身的怪物,名叫“斯芬克斯”。每当有船只,在它的面前驶过时,它都要提一个问题,史称“斯芬克斯之迷”。“有一种动物,早上四条腿,中午两条腿,晚上三条腿,这是什么动物。”如果回答不对,它一挥手,巨浪便会把船掀翻。但俄底修斯的回答是正确的,他的回答是人。婴儿的人,在地上爬着,是四条腿。成年的人站着,是两条腿。晚年的人,无力了,须柱一根拐杖,就成了三条腿了。斯芬克斯大怒,纵身跳进了海里。于是,俄底修斯便回到了家园。

左锋老师,重点讲了莎士比亚,这位伟大的戏剧天才。他的四大悲剧和四大喜剧,闻名天下、脍炙人口。当同学们问,是哪四大悲剧,哪四大喜剧时,左老师却回答,这在历史上,是有争议的。但大多数人,都认为四大悲剧是:《哈姆莱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而四大喜剧则是:《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第十二夜》、《无事生非》。

在讲到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左老师的眼睛,明亮地发着光。他无比兴奋地讲着,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许许多多的人和事。当他讲到法国四大思想家时,他告诉大家,有“福尔泰”、“卢梭”、“狄德罗”和“孟德斯鸠”。尤其是福尔泰,他几次被法国宫廷逐出法国,又几次返回祖国。他激动地说:“福尔泰死后,有一百多万人,自发去送行,这是恒古没有的事。当然中国也有过,但是,是组织的。人们把他的心脏,放在一个瓶子里,上面贴着一张纸条,纸条上写着:‘这里,是我的心,但是,我的思想遍布全世界’!”。

左老师讲课的内容太多了,欧洲的大文豪,如歌德、司汤达,大仲马、小仲马,托尔斯泰等等,他的外国文学课,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九八二年底,古汉语开课了,授课老师是学校里,唯一的一名副教授,花镜明老师。他为人严谨,是一个典型的老夫子。花老师讲的第一堂课,就是“三坟、五典,八索、九丘。”

大家不由得同时,都坐直了身体。这名词,大家都是有所耳闻的,但真正的含义,却是谁都不知道的。然而,花老师告诉大家,“三坟”是三皇时期的档案记载。五典,是五帝时期的档案记载。而八索,却是八卦之说。而九丘,则是九州之方志也。

花老师告诉大家,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中华的文明,是世界上唯一的一个,始终没有间断过传承的文明。中华民族的文字,也是从古至今,没有间断过传承的文字。

中国的文字,最早的造字方式是“象形”。这在中国最古老的甲骨文中,是最普遍的了。其实也就是,用画图的方式创造了文字。但很快,光用画图的方式,已经无法表达意思了,便很快发展到了“指事”。这就是,用某种方式进行示意。比如刀刃的刃字,它是在刀的刃口上点了一点,表示是刀的这个部位。比如上,在古文字当中,也是上,但上面的一小横,却是一点。又比如下,在古文字中也是下,那一点就是指,是这个部位。这都是,用指事的方式造的字。很快这又不够了,因此,第三种方式“会意”,便应运而生了。比如暮,在古文字中,它是写成,上面两棵草,下面两棵草,中间是一个日字,意为太阳已落到了草里了,以后便,逐渐演化为暮了。最后,在已有了大量的文字的基础上,便产生形声字,也就是一边是形,一边是声,比如“指”是提手旁的,提手旁代表的是形,是有动作的,一边是声,是发音为旨。又比如“视”,衣字旁是代表发音,而见则是表示视的形,是看见。

以后又讲到了,古汉语中的通假字、虚词。当然,通假字也就是错别字,在古代,由于字数太少,不得已时,也可以用错别字来代替。这在古汉语中,是被允许的,因此便叫做通假字了。

对于出勤率,学校为了保证教学质量,是抓得很紧的。明文规定,凡缺勤五分之一课的学生,他哪怕考出了所有的课目,但文凭也是要取消的。一九八二年开始,姬季远担任了副厂长后,不时的出差,使他根本不能保持到课。经常到了下班时间,但工作尚未完成。或是订单还没有完成,他又不得不在工厂,去完成那,本属于他的工作。因此他的缺勤率,很快便超过百分之五十了。但他不是还有,四个好朋友吗?他们每次看到他,未能到课的时候,便帮他在签到簿上,代为打了勾。但姬季远的成绩,却是直线地下降着。

花老师一开始,非常地喜欢姬季远,姬季远的悟性、基础,都让花老师很有好感。他一心想培育这颗好苗,让他成为他的得意门生。但姬季远太不争气了,而且,越来越不争气了。

有一天,姬季远好不容易,完成了一个艰难的订单,他看了一下表,七点五十分,他擦了擦手,便往学校赶去。心想,还能听最后一节课吧?

走到教室门口,最后的一节课,已经开课了。当姬季远看到,讲台前站着花镜明老师时,他的心,猛地抽了一下。真是怕什么?就来什么?在学校里,所有的老师当中,他最害怕的,就是这个老学究了。

他站在教室门口,鞠了一个躬。花老师铁青着脸,挥了一下手。姬季远心虚地钻进了,自己的座位里。

他见大家握着笔,一本正经地对着一张纸。他诧异地问,过道另一边的汪维昌:“今朝(今天)考试啊?”

汪维昌大声地调侃着:“今朝考试,通知老早就发下来了,侬勿晓得啊?”他的声音,引来了大家的注意,都纷纷地转过头来了。

姬季远,一面看着桌子上的那张考试题。一面双手在身上乱摸着,他汗也出来了。因为他的身上,根本就没有笔。他试探着,问着周围的人,能不能借支笔。汪维昌又大笑地指着他,用普通话大声地说:“这小子,笔也没有带,还来参加考试。”又引起了哄堂大笑。花老师的脸色更青了。他一步一步地走向了姬季远,从胸前的口袋里,抽出了一支钢笔,重重地放在了,姬季远的桌子上。姬季远恨不得,让地上裂开一条缝,马上就可以钻进去了。

以前不管什么测验、考试,姬季远从来都是,第一个交卷的。但今天的他,缺课缺得实在太多了,竟一反常态,许多题目都迟疑不决。他第一次,也是一生中唯一的一次,倒数第三个交了卷。他轻手轻脚地走到了,正在看着同学试卷的花老师的桌边。轻轻地放下了试卷和钢笔,一转身,打算悄悄地开溜了。谁知才走了三步,却听到了背后一声大喝:“站住!坐到一边去。”他只得垂头丧气地,在靠墙的一个椅子上,坐了下来。

考试结束后,花老师拉了一条椅子,在姬季远的对面坐了下来。严肃地说:“你本来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学生,只要你努力学习,你将来的成就,会不可限量的。但你呢?为什么缺那么多的课,你到底在干什么?”

姬季远的头垂得更低了,他无言以对。他说什么好呢?说是在工厂里,无偿地加班?说自己现在责任重大。这说得出口吗?老师能理解吗?姬季远使劲地咬着牙,他的头垂得更低了。

“你的面前,明明有一条阳关大道。可你为什么,一定要走独木桥呢?你到底有什么事情,比上课还要重要呢”?姬季远,还是无语回答。花老师长叹了一声,举步离去了。姬季远,终于抬起头来,惶惶不可终日地离开了学校。

十三门课终于读完了,学期已进入了,撰写毕业论文的阶段了。这一段时间,姬季远倒是没有什么责任了,也从来不缺课了。他的毕业论文,选了一个很偏很偏的题目,“殉情乎!悲愤乎!试论维特烦恼的社会的根源。”

“少年维特的烦恼。”是德国大文豪歌德的处女作,同学们都惊奇地看着姬季远,但他们哪里知道,姬季远缺课缺得实在太多了,不选一个偏门的题目,这论文能通得过吗?最后,姬季远的论文,得到的评分是“良”,这是全班三个“良”,当中的一个。因为,左锋老师说,这篇论文的论点很新颖,论证和论据也很充分,因此给了高分。

一九八五年八月,姬季远终于拿到了,他的大专毕业的文凭了。但他却已经,再也不会激动了。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