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酷我小说>历史军事>国色芬芳> 童养夫14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童养夫14(2 / 2)

位于中国南北海岸线的中点,北连长江三角洲,南接珠江三角洲,东与台湾岛隔海相望,是连接沿海两大经济发达地区的必经之地。福宁高速公路和温福铁路横贯全境,军用机场投入使用、民用机场即将动工建设,三沙港并入宁德港扩大开放,距离温州、福州的陆路交通里程均为160公里,凸现闽东北“陆、海、空”立体交通网络的雏形。

霞浦县年平均气温16—19,春多雨水,夏多台风,冬暖夏凉,霜雪少见。受海洋气候影响,季风特点明显。灾害性天气以台风、暴雨为主,有影响的台风年平均出现3次。

三沙港距台湾基隆港仅126海里,西洋岛离台湾西引岛仅10海里,两岸语言相通、习俗相近、感情相融,渔民长期同海区作业,人员、货物来往十分频繁。1979年,省政府在三沙镇设立全省首个台胞接待站,率先开展对台小额贸易和渔工劳务输出业务;2004年,三沙口岸被省政府确定为福建省六个台货海上快运试点口岸之一;2005年,三沙口岸又被省政府确定为台轮停泊、维修点;2006年,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批准在三沙镇建设“台湾水产品集散中心”。

霞浦地处中国海岸中部、福州与温州中点,上海经济区与珠江经济区之间,与台湾一水之隔,素有“闽浙要冲”之称。霞浦的三沙港距台湾的基隆港126港里,渔船朝发夕至,而且三沙与台湾语言相通,习俗相近、同海区作业、交往频繁。三沙是福建省对台经贸四个重点区域之一,是闽东唯一的台轮停靠、台胞签证和外贸运输装卸口岸,三资企业产品可直接在三沙进出口。三沙镇还被列为全国57个综合改革试点镇之一。霞浦全县14个乡镇有10个靠海,海洋优势尤为突出,境内海岸线长404公里,占全省八分之一,浅海滩涂面积104万亩,港湾众多,岛屿星罗棋布,有大小岛屿196个,港口138个。

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呈三级阶梯状下降,西北峰峦耸峙,最高峰“目海尖”海拔1192.4米;中部丘陵连绵,低山、平原、盆谷交错;东南港湾众多,主要有“两洋三湾四港”(东吾洋、官井洋,三沙湾、福宁湾、牙城湾,三沙港、东冲港、吕峡港、盐田港)。海岸线长度480公里,浅海滩涂面积104万亩,大小岛屿196个,均居福建省各沿海县(市)的首位。特别是:拥有溪南、三沙、北壁等宝贵的天然深水岸线和充裕的土地后备资源,蕴藏着发展石化加工、船舶修造、能源生产等重化产业的战略优势。

霞浦三沙镇地处福建东北沿海突出部,三面环山,一面襟海,陆地面积63.6平方公里,总人口45000人。主要居民点沿海岸线分布,依次有一澳、二澳、三澳、四澳、五澳和东澳、西澳等,民房多数依山而建,是个风光旖旎的滨海小镇。

闽南人是这里最早的开发者之一,大多数三沙人都是三四百年前从闽南迁移过来的,他们的先辈讨海来到三沙后,就像“海加定”(红树林)在这里落地生根,他们的“祖”都是“闽南祖”。最早移居三沙的闽南人是漳浦渔民,大概在清朝康熙年间来到三沙。他们发现三沙港渔业资源丰富,盛产大黄花、小黄花、带鱼、目鱼等近海经济鱼类,便经常驾船到此捕鱼、避风;他们看不到什么人烟,就在岸上搭简陋的木房作为落脚点,住的时间一次比一次长,慢慢就习惯了,成了“常住人口”,随后就有闽南沿海各地的渔民陆续在三沙定居下来。

虽说三沙人说的是地道的闽南话,但在数百年的移民过程中,汇聚了惠安、晋江、安溪、漳浦、龙海等地的渔民,这些地方的闽南话本身就存在着不同的腔调,各地闽南腔在三沙几经磨合,形成了自己的一种腔调。

而众多的风俗中,最典型的莫过于对渔船的“敬重”了,因为那是渔民最重要的生产工具。渔船年前回港后都要披红挂彩。除“令旗”外,渔船的每个重要部位都要装饰。船头贴“福”、船眼贴“龙目光彩”、主桅贴“送风得利”、船尾贴“海不扬波”、舵贴“万军主帅”等,水仙门(船舷两侧供货物进出的门)要插上系着红线的树枝驱邪。渔船有了现代装备,但源于木帆船的风俗还是继承下来了。

同闽南沿海的民众一样,三沙渔民最敬仰的“神”也是海上女神妈祖。林瑞枝说:“闽南话有句俗语叫‘走船跑马三分命’,从前的渔船小,抗风浪能力差,‘天气预报’只能靠经验,但毕竟有局限性,他们把更大的希望寄托在妈祖的庇护。”据林瑞枝介绍,三沙民间除了供奉妈祖的天后宫外,还有关帝庙、九使宫(供奉广利王)等。

元宵、清明、端午、冬至等重大民俗节日,三沙人的过法和闽南如出一辙。农历七月廿九,三沙人要过“普渡”,这也是典型的闽南风俗,整个霞浦县除了三沙外,再也找不到第二个地方了。至于结婚时新郎和新娘要过风炉、米筛,小孩满月要送红色“剃头蛋”等习俗,三沙同样是闽南的翻版。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