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酷我小说>历史军事>国色芬芳> 童养夫42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童养夫42(2 / 2)

开山祖师空相为名额一事四处奔走。金大定二年(1162年),金世宗完颜雍“诏访寰宇寺院,有名迹者,咸敕名额。“于是,空相禅师风餐露宿,一路化缘,徒步行走至中都(北京)陈情,几经周折,终于恭请金帝完颜雍敕得大明禅院名额(详见《明月山大明禅院碑记》)。

清风庵被敕为大明禅院后,便成了合法的佛教活动场所,寺院的发展步伐大大加快。通过医治病痛、舍医送药、设棚舍粥、救济难民等广结善缘,使方圆数百里的善男信女涌向大明禅院,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一座座殿宇,一排排寮舍在明月山上相继建成。据金大定十六年(1176)立的《明月山大明禅院记》中载:“在碧溪岩畔,于清风谷内,修一所精蓝,大小屋舍,一十四年功将了毕,永为圣迹,将作选佛之场。“

历史上,月山寺为中原四大佛教寺院之一。即东有开封相国寺,西有洛阳白马寺,南有嵩山少林寺,北有月山宝光寺(月山寺原名)。

月山寺鼎盛时期是明、清两代。当时寺院规模宏大,有房舍千余间,寺僧数百名。清乾隆皇帝与圣母皇太后也曾到此游览、拜佛,曾赐匾额和对联。对联为:功德水周环金客印月,吉祥云飘渺宝界凝香。匾额为:慈意云垂,无尽光明,六通圆满。并题诗一首,即有诗为证:“月地由来号月山,蜿蜒一径入云关。真成七宝光无定,消受三秋趣以闲。平野色含菁峭外,飞泉声在翠微间。心疑开土幽居处,欲辨残碑藓已斑。““美景一时观不尽,天缘有份再来游。“

商丘开元寺位于商丘市睢阳区火神台旅游区(商丘古城西南1.5公里处),始建于唐朝开元年间。唐朝会昌年间,武宗下诏大除佛寺,佛祠因此遭焚灭销毁,一无遗存。北宋时期,开元寺改称宝融寺,南宋赵构即位后又将其改为商丘寺,后又改名开元寺至今。明清时期几经重修后,法鼓重振,僧侣云集,香火旺盛,弘法利世。开元寺有不少帝王如赵匡胤、赵构等,以及许多文人墨客,都曾到此揽胜,被誉为豫东名刹。

历史上,开元寺内曾设过八关斋会。唐肃宗至德元年(公元756年),叛将尹子奇围攻睢阳,张巡、许远以身殉职,城内军民死伤殆尽。时隔3年,史思明又率兵来攻,宋州(治所在商丘)刺史李岑为贼所困,城内惊恐,惶惶不可终日。副元帅李光弼派河南节度使田神功前来救援,使得叛军撤退。因此,全城军民对田神功这一功绩万分感激。田神功原是史思明的部将。

唐玄宗天宝十四年至唐代宗广德元年(即公元755年至763年),安禄山与史思明举兵叛唐时,田神功随同叛将南德信、刘从谏围攻睢阳。田神功斩杀了南德信,赶走刘从谏,率领将士归顺大唐,解除睢阳之围。田神功归降后被封为鸿胪寺卿,后迁任徐州刺史、淄青节度使。

唐代宗宝应元年(公元762年),睢阳又被叛兵所困。田神功率兵再解睢阳之围。后来,田神功屡次受到朝中嘉奖,安史之乱平息后第二年,田神功拜汴宋节度使,迁兵部。唐代宗大历七年(公元772年)四月,田神功患病数月,未用药而愈,宋州官吏徐向等为了封迎田神功,便于五月初八那天带头以俸钱30万两,在城南开元寺设八关斋会,来报答田神功解救睢阳城的恩德。其后,文官设1500人为一会,武官设500人为一会,地方士绅设5000人为一会。州县官吏、富豪乡绅等都连续设会,饭僧数千,一时佛饭香供摆满郊野,经声佛号昼夜不息,善男信女,四方云集,可以想象当时斋会的场面是如何盛大。会后,州郡长官又请来当时的著名书法家颜真卿,撰书《有唐宋州官吏八关斋会报德记》以示纪念,全文940字,立为八楞碑,置于开元寺东侧,这就是“八关斋“。碑文结构谨严,体方笔圆,端庄雄伟,行笔兼用篆隶笔意。

此后,朝代更迭,兵荒马乱,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往昔繁华浑似梦,都随流年四散。饱经沧桑的“八关斋“碑,却一直默默地守候着这座几经荣枯的开元寺,伴着寺中的晨钟暮鼓,挺立于岁月的风雨之中。

唐武宗会昌五年(公元845年),因皇帝痛恶僧民耗蠹天下财力,下诏大除佛寺。“凡熔塑绘刻堂阁殿宇关于佛祠者焚灭销破,一无遗存。遣御史复视之,州县震畏,至于碑幢铭镂赞述之类,亦皆毁折瘗藏之。“一时间,与佛事有关的塑像、绘画、碑幢等被一概销毁。开元寺及“八关斋“碑也在这场劫难中被毁。因该碑“大不可折,遂錾凿缺败以仆之“。

事隔5年后,一位名为崔倬的人到睢阳任宋州刺史,为寻访前贤事迹,在砾壤之中寻找到被毁的“八关斋“碑。但此碑已是“瘢痍坏失,文义乖绝,寻泽研究,不可复知“。后来,又从前任刺史唐氏家中求得原碑文拓片,命令工匠将“八关斋“碑重刻立于原址。

明朝弘治十五年(公元1502年)夏,黄河泛滥,水决入城,睢阳古城被滔天洪水所吞噬。开元寺遭受灭顶之灾,整个寺院瞬间荡然无存。后正德年间重筑新城时,新城址“为避洼趋高乃徙而北之“。今天的睢阳城南门即为古城的北门处。嘉靖年间为防水患,在城外重新修筑护城大堤。“新堤筑成,水患有防。“于是在开元寺原址北端建大殿三楹。原来立于开元寺门内东侧的“八关斋“碑,则被留在新修的大堤南侧。再后来,在碑亭北面,护城堤南侧修建三间大殿。当时正逢巡抚御史王楠到此视察,他认为“八关者乃佛事戒规也,而饭僧忏悔,事不雅驯,不足传于后也“,于是命令地方官吏将三间大殿改设颜鲁公之神主牌位,春秋祭祀,并为其题写“颜鲁公祠“。从此,“八关斋“碑亭的三间废寺,便改为“颜鲁公祠“。

明崇祯十五年(公元1642年),为防李自成农民起义军再次攻城,开始加固城堤。据《偶更堂文集》载:“李自成将通境邑,……一时近郭祠宇,毁弃殆尽,颜祠既不可保,将所谓石幢者,欲尽碎之,而以危然不得仆。“为利于防守,与护城堤相毗邻的“颜鲁公祠“被拆除,祠中僧人迁至阏伯台麓商丘寺内。故其有“西开元寺“之称。护城河被加深后,河水漫浸到“八关斋“碑石,后来,该碑被移至护城河西约35米处。到了清顺治年间,告老还乡的国史院大学士宋权,为“八关斋“碑修建了碑亭。康熙年间,又有人在碑亭北侧修建大殿三间,供奉佛像,复名开元寺。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