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酷我小说>历史军事>国色芬芳> 花子赵1八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花子赵1八(2 / 2)

旗人对待八旗制度的肯定和积极态度,最终内化为稳固持久的行为习惯和心理定势,并表现在各种活动之中,这得益于八旗意识的形成和八旗作为一个独特整体价值观念的统一和观念结构的趋同。

入关以后,无论驻京还是驻防的八旗满洲、蒙古和汉军等成员长期共同生活在与“民人”相对隔绝的驻地,服装发式别无二致,加之八旗内部频繁的相互通婚,语言、风俗也发生着彼此间的相互影响,日渐相同,这就使得旗人的政治和社会生活形成了独立于民人的体系。在民人看来,八旗内部几乎不存在民族差别,旗人整体上就是一个与自己迥然不同的群体。旗人内部的民族意识也在共同的处境中逐渐淡化,“旗”的整体意识增强。在大多数场合,旗人与非旗人的区别代替了民族的划分,旗人的内群体意识不断得到强化。

八旗共同的外部敌对势力形成针对八旗整体的压力,八旗必须化解内部的矛盾并缩小旗人之间的差距,以便增强八旗的凝聚力,八旗内部各民族面对共同的压力,共同的利益与危机意识也有力地刺激了八旗内部的团结,加速了态度由服从和认同向内化的转变。

以八旗为根本的满族统治者对其他民族的先进文化采取兼容和吸纳的态度,使中原汉文化和蒙古文化这两种主要的异质文化成为当时文化传统中的主流,八旗成员与中原民族的文化差距日渐缩短,民族之间相互包容和借鉴的成分越来越多,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旗人的文化素质,使得大部分旗人成为儒家文化造诣很深的专家;由于旗人在教育享有的优势地位,最终导致一些旗人的汉文化水平超过汉族人的平均水平,许多旗人在书画、诗文、算法、医术、地学等领域取得了令众多汉族文人都佩服的成就。八旗整体素质的提高,成为旗人引以为自豪的变化,这种情况下,八旗的所有信念和观点与旗人的价值体系融为一体,形成了稳定的旗人觉悟。

对八旗制度的态度一经内化,八旗意识就以极易辨别的形式呈现出来。从八旗兴起时就表现出来的艰苦奋斗,积极进取,善于学习,锐意创新,团结御辱的精神,经过一代代旗人的弘扬和提炼,渐渐成为一种介于国家意识和民族意识之间的一种意识,并进一步升华为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内化以后的态度推动着一系列后继的行为,这些行为又反过来强化了已有的态度。从下面的事例足可以看到这样的互动关系。形成内化态度的旗人将维护和捍卫八旗制度视为自己的神圣天职,他们把吃粮当兵当作与八旗兴衰、国家危亡息息相关的头等大事,无论禁军还是驻防的旗籍士兵,从不忘记国家重托,无论哪里有战事需要他们效力,哪怕自家老小节衣缩食,他们也会按照八旗制度的规定,自己出资购买兵器战马,从容奔赴战场。自八旗创立以来,内外战事从未间断,而历次战争无不是以八旗劲旅为主力,首当其冲,伤亡最多的也是八旗官兵。从收复台湾到抗击沙俄,从鸦片战争到甲午海战,八旗将士临危不惧,舍身报国,涌现出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在八旗将士为维护祖国统一和领土完整谱写的乐章中,旗人对八旗制度持有的积极态度无疑是其内在的底韵和基调。

结语满族从一个屈居满洲边陲的弱小民族,能以区区数万的人众迅速崛起,与实力远比自己强大的蒙古联合,使蒙古成为满洲的羽翼,建立牢靠的满蒙联盟,最终入主中原,掌握了中国的最高统治权,实现了对中国长达268年的统治,有效统治时间约为中国封建社会的七分之一,在此期间的各项英明睿智的策略都是通过八旗制度来体现和实施的。八旗制度的发展和巩固与旗人对八旗的态度则始终处于相互作用、互为因果的关系之中:一方面,八旗制度的完善和发展促进了旗人对八旗接纳和认同;另一方面,旗人对八旗态度,归属感乃至八旗意识的形成又反过来加强了八旗的凝聚力和感召力。但旗人对八旗制度的态度并不总与时间和八旗发展阶段同步,也就是说,同一个时期内既存在对八旗的服从态度,也有态度已经发展到内化阶段的旗人,还有对八旗制度始终抱有同一个态度未曾改变的成员。需要说明的是,在八旗发展的后期,“旗人生计”出现问题,改革八旗制度的要求和呼声渐起,旗人对八旗制度的态度又产生了新的变化。

总之,旗人对八旗制度的态度伴随八旗制度的形成和发展而存在,并呈现出朝一定方向变化的趋势,是八旗意识和八旗精神形成的心理基础,了解和研究旗人对待八旗的态度应该成为满族研究的课题之一。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