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酷我小说>历史军事>国色芬芳> 花子赵1十七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花子赵1十七(2 / 2)

腊八节:满族人家腊月初八要泡“腊八醋”和煮“腊八肉”。除全家人吃外还要分送亲友。

小年:满族过小年的习俗与汉族相同。腊月二十三日为“小年”。届时家家户户要祭祀灶神,俗称“送灶王爷”。

满族婚姻是一夫一妻制,原来一般实行族内等级婚,后来限制放松,可与汉族通婚。自古以来,满族不兴早婚,没有类似“指腹婚”、“娃娃婚”等童婚。男女年龄到十六、七岁,即可订婚、结婚。婚姻由父母包办。订婚前,男家主妇可到女方家观看女子容貌,寻问年龄等,如果合意,就可放小定(即订婚礼品)。相会时,往往采取不公开的方式,只说某月某日有朋友到女方家拜访。以免婚姻未成留下不好的印象。

婚礼第一天:响棚

依照满族的风俗习惯,办喜事接新娘首先要选个好时辰,即订立吉日。吉日订妥后,男方就要给女方家送去一坛老酒、一只肥猪,给女方家宴请宾客用。

娶亲当天,男方家要在自家院内搭棚,为参加婚礼的亲友们准备盛宴。棚柱上贴挂喜字、对联,棚内动鼓乐、搭灶劈柴,动静很大,很响,后来人们用此来描述这天的婚礼进程,称为响棚日。

届时,男方家会派出单数的亲友去女方家迎娶新娘,一般为新郎、媒人、两个娶亲婆、一个压轿男孩。到女方家,新郎则要先要到上屋面向西给老佛父叩头,然后再一个伴郎的陪同下在客房住下。这一天,新郎、新娘不见面。

婚礼第二天:亮轿

婚礼第二天,依照满族的风俗习惯就是“亮轿”了,即请新娘上轿。届时,新娘要在鼓乐声中挥泪与家人告别,母亲则把新娘的洗脸水泼在花轿停放过的地方。花轿则多是用马拉的,不用人抬,轿门用红绫档帘,轿顶上要有“麒麟送子”木刻,有的还在轿的两侧装上透明镜。其次,轿内还要压轿的孩子和娶亲婆。孩子一般选8至9岁的男孩子,娶亲婆则要是夫妻双全,儿女健康的。

婚礼第三天:正日

所谓的正日,就是新郎迎娶新娘的日子,在清晨新郎披红戴花乘轿或骑马,在伴郎陪的同下鼓乐吹奏,带领迎娶新娘的彩轿去女家迎亲。一般来说迎亲的队伍都是在天没亮的时候就要出发,整个队伍一路上吹吹打打,让所有的人都知道新郎出去迎亲,在新郎出发迎亲同时,新娘在家也要做好充分的准备,最主要的是由新娘长辈和全部亲人给她进行梳妆打扮,同时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就是把脖子上带的锁解下来还给娘家人。生命伊始便挂在脖子上的吉祥锁,是父母对子女健康成长的祝福,如今要女儿留下这锁表达了对女儿的恋恋不舍,同时解下这把锁,也标志着女孩子从此成人美好的新生活即将开始。

有些地方,当男方主妇看中某家姑娘,便征求儿子的意见,再请媒人带一瓶好酒去女家求婚。女方父母要向媒人了解男方的姓名、年龄和家庭状况,特别要详细询问男家祖籍和三代的经历。以弄清男家的门第,这与清代满族婚姻重门第而不计较钱财的习俗有关。媒人走后,父母便对姑娘介绍男家的情况,说出自己的意见。男方请媒人到女方说亲,先后要去三次。每次都携带一瓶酒,到第三次才能知道是否成功。

所以有句话“成不成?三瓶酒”。如果成了,女方父母向男方要彩礼:猪、酒、钱、衣服、首饰等。男方送的彩礼,全部收为姑娘的财产。结婚时,婚礼要在南炕上坐帐一日,称为“坐福”。晚间在地上放一桌子,桌子上放两个酒壶和酒盎,新郎新娘手挽手,绕桌子三圈后饮酒。炕上点燃一对蟓烛,通宵不熄,外屋一人或数人唱喜歌,名曰“拉空家”,或有人用黑豆往新房里撒。热闹一两个小时后自散,三日后新娘回娘家。

生育:在满族人看来妇女怀孕是一件吉事。因此,当妇女怀孕时,全家人都给孕妇特殊的照顾。满族妇女怀孕时清规戒律比较多。如,妇女一怀孕,就不能再参加他人的婚礼,更不允许侍奉祖先神。怀孕5个月时,不能到马棚,不许牵马,不准听说某人难产,不能到产房去。就连说笑也受到严格的限制。而坐着的时候,则又不许扭身子等等。

妇女在临产前,要向佛托妈妈神祷告,请求神保佑母子平安。产房不许设在西屋,在做产房的屋子里,不能有玉器。临产期间,男人不准进产房。他们认为男人进产房很不吉利。

孩子生下后,如果是男孩,主人就会在自己的家门前挂上一个小弓箭之类的东西,如果生了女孩,就挂红布条。第二天要请子女多,身体好的妇女给孩子喂第一次奶,叫“开奶”。

婴儿的名字,一般是在满月后才起的,他们认为在“月子里”,常常有鬼来抓小孩,怕给孩子起了名之后,被鬼知道,鬼会叫着孩儿的名子,把他抓走。而给孩子起名这一天,无论是有钱人家,还是没钱人家都要请些人来为其祝贺,主人要设酒宴招待众人。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