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酷我小说>历史军事>国色芬芳> 花子赵1六十二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花子赵1六十二(2 / 2)

清朝灭亡之后,1912年4月袁世凯出任大总统。北洋政府鉴于当时铸币、纸币十分复杂,流通的中外货币在百种以上,规格不一,流通混乱,折算繁琐,民众积怨,同时也想借助货币改制以解决军费问题,便决定铸发国币。袁世凯为了提高自己的统治地位,把他的头像铸于币面,“袁大头“由此而来。

1914年2月7日,袁世凯以大总统令形式公布了《国币条例》及《国币条例施行细则》,其主要内容是规定钱币的铸造发行权归民国政府所有,原先的各个官局所铸造发行的1元银元,由民国政府兑换并改铸,在一点的时期内,承认它们的价值等同于国币1元的价值。国币中的主币是1元银元,其重量是库平纯银6钱4分零8毫(钱),材质是银占89%,铜占10%,锡占1%,一枚成品银元的重量是7钱2分。规定国币种类有银币4种(壹圆、中圆、贰角、壹角)、镍币一种(五分)、铜币五种(二分、一分、五厘、二厘、一厘)。正面镌袁世凯侧面头像及发行年号,背面铸嘉禾纹饰与币值。《国币条例》公布同年先在天津造币厂铸造“袁大头“壹圆银币,后在南京、广东、武昌等造币厂陆续铸造。

当时钱币的换算关系和人民币一样,以十进位,1元等于十北洋造币厂角,一角等于十分,一分等于十厘。自从《国币条例》公布以后,天津造币厂就开始铸造袁大头1元银元,后来,南京、广东、武昌等造币厂也都开始陆续铸造发行袁大头银元。由于袁大头1元银元币型规整,图案新颖,有明确的重量和成色,容易识别,因此,袁大头银元很快就被老百姓接受,并很快在全国的范围内流通。因袁大头壹圆银币币型划一,成色、重量有严格规定,很快受到了社会认同和接受,在国内金融市场上逐步取代了清朝的龙洋,成为流通领域的主币。

其实金属币流行有多种多样的原因,第一,是因为中国老百姓的惯性思维的影响。中国老百姓经历了数百年的封建统治社会,已经习惯使用铜钱。在古代只有官员或者是有钱人才会使用金银,老百姓手里只有铜钱这种小面值的货币。手里握惯了圆圆的硬硬的货币,实在不喜欢使用软绵绵的纸币。

第二,当时金属币不容易仿制,不会出现假钱。老百姓不用担心手里的钱不能用,也不用担心收进假钱。相比之下纸币或者是外币,不但花样繁多,而且容易有假钱,老百姓真的分不清楚。所以上海的老百姓宁愿要金属币,也不要纸币或者是外币。

第三,当时绝大多数的是老百姓工资都不高,生活水平也不高,不需要使用大面值的纸币。一些小商小贩甚至于找不开大面值的货币。无论是老百姓还是小商小贩,都喜欢使用银元和铜元结算。老百姓的文化程度不高,很多人不会算数。纸币上的数字对他们来说很困难,为了防止算错或者是看错,他们还是喜欢使用容易区分的银元和铜元。

第四,老百姓喜欢使用金属币,还和重量有关系。无论是结算工钱,还是使用货币的时候,是因为金属币有分量,可以让人有存在感和满足感。举个例子好了,一个在工厂上班的成年男性,一个月最多十五到二十块大洋工资。要是结算的时候用纸币的话,轻飘飘的一两张就完了,让人感觉到很失落。要是换成有分量的金属币的话,十几块袁大头,一把铜元。不但手上有分量,而且丁零当啷的,光是声音都很好听。当花钱的时候,花纸币没有一点感觉,要是拿金属币的话,就会让人感觉到分量。这样的话就会让出钱的人感觉到赚钱不容易,花钱当然也要省着点。

第五,上海有太多的小偷和强盗。他们不但人数多,而且手法千变万化。要是大家都是用纸币的话,起码有一半人领工资后马上会被偷被抢。轻飘飘的纸币就算被偷了,主人也可能不知道。金属币就不一样了,不但有份量,而且需要抓在手里或者是放在袋子里面。这样的话,就算小偷想偷钱也会有一定的难度。就算小偷偷到了钱,主人也会马上发现不对劲。为了防盗和安全,上海老百姓也喜欢使用金属币。

第六,就是保管的问题了。上海老百姓文化程度不高,住的地方也比较杂乱。一些年纪不大的孩子经常在一起打闹,有时候会损坏一些东西。为了防止孩子嬉闹破坏东西,或者是把纸币当作玩具玩坏了,大家都喜欢使用金属币。纸币还有一个不好的地方,就是容易破损和水洗。一旦破损或者是洗坏了的话,纸币就不能正常使用了。金属币就没有这种担心了,只要金属币没有彻底损毁,就可以正常使用下去。

第七,金属币面值小,容易使用和结算。从袁大头一块面值开始,到面值最小的一厘铜元,面值不但齐全,而且容易区分。只要使用的人有常识,就可以分清楚面值的大小。就算是瞎子,也可以用摸的方式,分清楚面值大小。除了购买大件商品或者是极少数的东西,一般使用金属就可以正常结算了。不但容易结算,而且一般不会算错,又容易保管和携带,所以大家都喜欢使用金属币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