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酷我小说>历史军事>国色芬芳> 铁头娃4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铁头娃4(1 / 2)

 “我虽然和新来的指导员关系一般,但是我还是要感谢这个指导员。指导员几乎苛刻的标准,真的排除了一些不安定因素。后来我才知道,像我这样拉起的武装力量,后来都因为立场不坚定,不是被敌人消灭了,就是投靠了敌人。”

“当年号称十万东北联军的党组织军队,后来最艰苦的时候不到一万人。敌人加大了围剿和封锁,一些人受不了打击私下离队了,更有一些人公开宣布脱党。最后坚持到最后的党组织队伍,加起来只有三四千人而已。”

“我的部队要是一开始不严格要求的话,不是马上变质就是被敌人消灭,我也会大家拖累到死,或者是是被敌人抓住的。当我想感谢这个指导员的时候,我才知道已经调离的指导员在其他地方牺牲了。他是我第一个搭档,也是我第一个好兄弟,我到现在还记得他叫梁冲。”

“我在东北带了两年多近三年,正当我想要招兵买马扩大影响力的时候,党组织对我的工作又有了新的安排。当时中日已经全面开战,内地需要大量有经验的军队干部。我不但了解日本人,而且在东北和日军正面作战过,组织希望我组建一个教导队,教授大家对敌经验。我义无反顾离开了东北,我的手下继续留在东北和敌人战斗。”

“不久之前我遇上一个老战友,这个老部下现在已经是副师长了。留在东北的战友,只要活着的人,现在都是各自带兵打仗的团长、师长了。我的手下现在职务都比我高,我见了他们还要给他们敬礼。为了这件事情,我心里没有少闹过情绪,不过为了革|命,我不在乎这些。”

“回到关内后,我组建了一个教导队,专门教授大家日本人的生活习惯和日军的作战技巧。我们隶属于八路军,我的职务暂时定为连级。为了这件事情我差点和我的上级们大打出手,让我回来当教员我可以忍受,只给我一个破连级待遇算什么?当我知道我的手下好几个人曾经是红军时期的团长、师长之后,我不敢有什么怨言。”

“我的直属上级是曾经红一方面军的一个副军长,他曾经在日本人那里学习过,才是真正的日本通。在他的指导下,我们不但整理好了比较完整的资料,也开始教授大家一些简单的日语。例如投降、缴枪不杀、八路军优待俘虏等等。”

辛亥革命是指发生于中国农历辛亥年(清宣统三年),即公元1911年至1912年初,旨在推翻清朝专制帝制、建立共和政体的全国性革命。狭义的辛亥革命指的是自1911年10月10日(农历八月十九)夜武昌起义爆发,至1912年元旦孙中山就职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前后这一段时间中国所发生的革命事件。广义上辛亥革命指自十九世纪末(一般从1894年兴中会成立开始,但也有学者认为从1905年中国同盟会成立算起)迄辛亥年成功推翻清朝统治在中国出现的连场革命运动。

1911年夏天,湘、鄂、粤、川等省爆发保路运动,运动在四川省尤其激烈。9月25日,荣县独立,成为全中国第一个脱离清王朝的政权,把保路运动推向高潮。10月10日晚,新军工程第八营的革命党人熊秉坤打响武昌起义的第一枪。汉阳、汉口的革命党人分别于10月11日夜、10月12日攻占汉阳和汉口。起义军掌控武汉三镇后,湖北军政府成立,黎元洪被推举为都督,改国号为中华民国。武昌起义胜利后短短两个月内,湖南、广东等十五个省纷纷宣布脱离清政府宣布独立。1912年2月12日,清朝发布退位诏书。

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比较完全意义上的民族民主革命。它在政治上、思想上给中国人民带来了不可低估的解放作用。辛亥革命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共和政体,结束君主专制制度。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以巨大的震撼力和影响力推动了中国社会变革。

较早见诸记载的“辛亥革命”一词,出自署名为渤海寿臣者的《辛亥革命始末记》。此书出版于1912年6月,收录了1911年10月11日至1912年2月12日间的各报章事关革命的报道。同年,以“辛亥革命”为书名的,还有署名草莽余生编辑出版的《辛亥革命大事录》,张绍曾为该书作序,指出草莽余生为廖少游。廖少游又名廖宇春,在辛亥革命期间奔走南北议和,阅历广泛,“特就昔日所历之境,所与之役,与夫见闻……抄集成册。始八月十八壬子迄十二月二十六日庚子,凡百有八日”。其起止时间换算成公历为1911年10月9日至1912年2月13日,所述辛亥革命时限与《辛亥革命始末记》基本相合。上述两书所载事实,都发生于农历辛亥年,称之为辛亥革命十分相宜。

但在民国初年,辛亥革命一词使用并不广泛,称呼辛亥年武昌起义至清帝退位这段史事的词汇,名目繁多。民初的报章,如《申报》、《大公报》以及政府公报中,“武昌首义”、“共和成立”、“民国肇生”、“辛亥之役”等名词连篇累牍,而“辛亥革命”极为罕见。即便是孙中山先生,在民初言及辛亥革命时所用名词也没有一定之规。就任临时大总统期间,以孙中山名义发布的公文中,有“武汉首义”、“民国缔造”、“民国光复”、“革命”等说法。1917年孙中山在汕头各界欢迎会上,追述革命历程,称“一次革命,起于武昌,为推翻满清之专制。二次革命,则在南京,为袁世凯暗杀宋教仁而起。”不见直书“辛亥革命”,而“二次革命”之说至今仍然沿用。

在20世纪20年代前后,“辛亥革命”的使用开始升温且影响日广。1919年8月,毛泽东在《湘江评论》中连载《民众的大联合》政论长文,使用了“辛亥革命”一词,并就其内涵有过精炼的阐述。1921年10月梁启超以《辛亥革命之意义与十年双十节之乐观》为题,发表演讲,诠释了辛亥革命内涵。第一次国共合作初始,陈独秀撰写《辛亥革命与国民党》,专门探讨革命成功的原因,“辛亥革命”渐成专有名词。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