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边总制官的人选定不下来,皇上和臣子们的意见不一致。徐阁老,这事儿可也不能就这么拖下去啊。”</p>
天气凉了之后,徐阁老身子骨孱弱,忍耐不住病了。</p>
这中间他老人家坚持着去了内阁几日,现如今看是当初没听大夫的,一个风寒老也好不了。</p>
大概是真的不堪大用了。</p>
当日李广之事,他便卧病在家不在宫中,尤其是那双眼睛,看个文章都要凑得贴在了脸上了。</p>
可如今朝局如此,徐阁老门生有遍布朝廷,他又怎么可能一点儿俗事都不沾染。</p>
说起来,王鏊、王华……这一个探花、一个状元可都是他徐阁老当年主持会试的时候为朝廷选拔的人才。</p>
如今这些人,也不复当年青葱模样,好在前途大好,都进了太子府。追思过往,当然忘不了徐阁老的恩情。</p>
如今座师病重,弟子哪有不上门探望的道理?</p>
而坐下来没几句,自然又说起三边总制官之事。</p>
徐溥老了,七十多岁的年纪,满头的白发,眼袋浮肿的厉害,转个脑袋都叫人替他觉得费劲,而且现在生着病,说不得还得咳嗽一番。</p>
在明朝,内阁某种程度上相当于皇帝和大臣的润滑剂。</p>
内阁统率百官,同时也要反映臣子的意见。</p>
如果一味的讨好皇上,在这种政治生态下就是媚上,万一皇帝干的事儿不那么道德,那么内阁通常会被舆论架起来,被逼着上书力奏,</p>
不然其他大臣就给你扣帽子,说你逢迎圣意,误国误民!</p>
于是乎,臣子们在规劝皇帝不顺之后,内阁都会感受到压力。</p>
徐溥当了这么多年的阁臣,这么点儿道理他还不懂吗?</p>
但他已经这个岁数了,朝局波澜再起,他是有心无力了。弘治十年初的时候便已经向皇帝递交辞呈,只不过皇帝温言挽留,没舍得他离开。</p>
说实话,原本以为东宫出阁讲学,就是他最后的事了。李广……实在是没有料到。</p>
徐老爷子的话很是沙哑,气声也很重,眼睛直直的望着前方,实际上是视力下降了太多,“你们两位,都在东宫任职。太子于此事,是如何表态的?”</p>
王鏊算是这里对皇太子最了解的人。</p>
他说道:“殿下不涉朝政,似乎不应该有什么表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