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他们对老百姓的土地兼并,导致很多的老百姓手中无地,只能给他们这些硕鼠种地维生,还要支付给他们大量的地租!
必须得知道,地租是地主阶级的的利益根源所在,朝廷无论表现的有多么了不起,他也是阶级统治的工具;皇帝无论表现的有多少了不起,他也无力征收田产量50%以上的高额税收。因为如果朝廷占据了田地产量的50%以上,那普遍地主能收取的地租还会有多少呢?这岂不是要侵犯地主阶级的根本利益?地租、赋税合起来征收的极限,就是得保证农民得留有生存的口粮。(这个极限,怎么也得停留在当时田产量的20%以上;农民留有这样份额,再辅助以全家人从事力所能及的各种副业、零工,才能保证生存!)。
地租、赋税通常不会超越这种极限的,但如今是小冰河时期,而且土地兼并严重,大量的天灾和**导致了土地产出的萎缩,然而普通的士绅地主阶级有不愿放宽手中的利益,只好将压力全压在了百姓的身上!
比税负更危及农民生存的是高额地租,是比赋税数量大十几倍、几十倍的高额地租随着土地兼并的日益无可抑制,明末的地租份额,与明初相比;那实在不知道翻了多少倍?帝国的经济资源的50%、60%以上都通过这种渠道流向地主阶级手中;这笔经济资源是帝国政府无力支配的;这笔经济资源也是普遍百姓无福享用的。仅此就已够可怕了,更主要的是这笔庞大的经济资源,他已走向了帝国政府、社会的反面;地主阶级利用这样庞大的经济实力,更肆无忌惮的继续侵蚀帝国社会、政府所剩的、越来越少的经济资源。这才是帝国经济出现危机的根本原因。
士绅地主老爷们对老百姓的盘剥是显而易见的,王大官人也意识到了这种情况,而解决这种问题的方法只有让百姓拥有土地,而这些土地只能从士绅阶级手中去取了。然而这却是士绅阶级不允许的,他们是不会放弃手中的利益的!
地主阶级想维持自己的已得到的地租份额,农民阶级想维护自己的生存权力,最后的苦果只能有国家来承担了!
王大官人知道自己早晚还是要面对这个问题,他的心中早就有了一个想法,一个能解决这个问题的想法。但现在这个办法却不适合实行,因为它势必会引起很大的动乱!如今满清入关狼烟四起,还不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时候。王大官人他只能等!只能等到收复天下的那天才能出手解决这个问题!……
慰问了武昌的百姓士绅官员和士兵后,王维在袁继咸引领下来到了黄鹤楼!因为袁继咸要在这里招待王维等人。
耸立于武昌蛇山的黄鹤楼,享有“天下绝景”的盛誉,与湖南岳阳楼,江西滕王阁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与湖南岳阳楼、江西滕王阁、山东蓬莱阁合称中国四大名楼,号称“天下江山第一楼”。
黄鹤楼始建于三国时期吴黄武二年(公元223年),传说是为了军事目的而建,孙权为实现“以武治国而昌”(“武昌”的名称由来于此),筑城为守,建楼以嘹望。
至唐朝,其军事性质逐渐演变为著名的名胜景点,历代文人墨客到此游览,留下不少脍炙人口的诗篇。唐代诗人崔颢一首“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已成为千古绝唱,更使黄鹤楼名声大噪。至唐永泰元年(公元765年)黄鹤楼已具规模,使不少江夏名士“游必于是,宴必于是”。
黄鹤楼的形制自创建以来,各朝皆不相同,但都显得高古雄浑,极富个性。与岳阳楼、滕王阁相比,黄鹤楼的平面设计为四边套八边形,谓之“四面八方”。这些数字透露出古建筑文化中数目的象征和伦理表意功能,是我们中国人对文化的一种表达,一种诠释。
从楼的纵向看各层排檐与楼名直接有关,形如黄鹤,展翅欲飞。整座楼的雄浑之中又不失精巧,富于变化的韵味和美感。
站在楼顶,大江两岸的景色,历历在望,令人心旷神怡。
宴是全鱼宴,鱼是大名鼎鼎的武昌鱼。
这一餐吃的王大官人很是开心,不铺张浪费,还有美景相伴,实在是相当滴舒服!……
对清军的两次战争皆以胜利而告终,王大官人开始浩浩荡荡的班师了。就在回师的路上,锦衣卫传来消息‘满清豫亲王多铎死了’。
王大官人看到这个消息,仅仅思考了一会,只说了句“死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