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酷我小说>综合其他>山河美人谋> 李策追妻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李策追妻(1 / 2)

 殿内静默一瞬,百余朝臣、三司官员和皇帝的目光,全部聚焦在李策身上。

就连支撑起双层屋檐的粗大圆柱,还有威严耸立的飞檐斗拱,都似乎齐齐屏息凝神,要听一听李策进禀。

安国公府的银两,哪里去了?

除了想听一听李策的解释,大家还奇怪他怎么回来得这么快。

不是去赈灾了吗?户部的几位官员还没到家呢,李策是飞回来的?

短暂的安静后,大殿内响起皇帝威严的声音:“楚王倒是知道吗?那你不妨说说,然后朕再治你衣着不整、未宣而入之罪。”

觐见皇帝未着常服,就这么心急如焚地闯进来,当然要治罪。

然而李策已经顾不得这个。

他端正跪立,回答道:“儿臣在甘州赈灾时,甘州新任知府尹世才想请儿臣到汤泉休息。儿臣拒绝,他便说汤泉其实跟赈灾有关,因为甘州地动后不久,就有道人在汤泉处施粥,又向衙门布施一千二百两白银,用于赈灾。那道人未说自己在何处修行,只在捐赠的文书上,写了‘济’字。适才儿臣在殿外听到安国公府账册上也有这个字,便想着或许有所关联。”

皇帝紧皱的眉头微微舒展,询问户部侍郎严廉道:“你查出的账册,是多少银两?”

严廉谨慎地回禀道:“今年支取的分毫不差,正是一千二百两。”

殿内响起一片惊叹,为银两去向清晰而惊,为竟然用于赈灾而叹。

那可是一千二百两,恐怕占了安国公府每年生意利润的五成以上。

怪不得写作“济”字,这是“赈济”,是“济世救人”,是“达则兼济天下”!

皇帝微微动容,对叶长庚道:“果真是赈灾了吗?这有什么不好说的?是怕伤了朕的颜面?朕是那样小肚鸡肠的人吗?”

叶长庚疑惑地叩首,不比其他人的惊讶少。

他曾经抱怨过父亲很多次,说他抛妻弃子避入深山,还要拿家里的银两过活。却没想到那些银两竟用于赈灾了。

一时间叶长庚心中五味杂陈,他竟不知道自己该用什么样的态度,来面对父亲。

想到自己身后的妹妹,叶长庚回头看了叶娇一眼。

叶娇对他笑笑,桃花眼里却盛满泪水。不知道是感动的泪,还是庆幸的泪,抑或是在今日,对父亲重新了解的泪。

可是在一片赞叹声中,御史中丞百里曦却继续发问道:“今年的如此,去年有吗?前年有吗?确认这不是巧合?”

对啊,万一是巧合呢?

安国公府有什么证据,来证明自己消失的银两,都是用于赈灾了呢?

户部侍郎严廉闻言开口道:“去年是一千一百两,前年八百两,大前年一千三百两,只搬来四年账册,缺失的银两数目,微臣都已经誊抄下来。”

“这个好说,”一直仿佛置身事外的大理寺卿汪辰明开口道,“户部那里每年都有各地赈灾募捐的记录,只消去查一查,便知道能否对上。”

皇帝抬眼示意户部去查,这里户部官职最低的官员便是严廉,他又一次抹着汗水离开大殿。

走到殿外时,守卫在门口的严从铮迎上来,唤他道:“父亲……”

严廉瞪了儿子一眼,未等严从铮开口,便道:“你闭嘴!本官谨遵皇命履职,不管你那些乱七八糟的人情。”

这种时刻,他是不会站队,不会撒谎的。

是福是祸,都看安国公府的造化了。

严从铮僵在原地,看着父亲向宣政殿旁边的户部衙署跑去。他步履沉沉,气喘吁吁,已露出些许老迈之态。

严从铮的心里,有些酸涩,更多的是担忧。

果然,经户部查证,这些年来捐赠赈灾的银两,都有某笔同安国公府的数目一致。

这些银两要么用于抗旱修渠,要么用于救助疫病,最多的是粮荒赈灾。只是以前没有写“济”字,但都由道士转交。

面对证据,百里曦瞠目结舌。

这件事是他买通安国公府的账房先生,查出的纰漏。原以为是一柄利剑,没想到竟帮别人扬了慈善之名,利剑刺入自己腹内。

“这……这怎么?”他扭头看向三司其他官员,见他们竟然也交头接耳谈论起安国公府的慈悲胸襟,百里曦只得僵硬地转过头,问道,“为何是道士?为何都是道士前去捐赠?”

这个问题,御案后的人帮他回答了。

“因为叶羲啊,”皇帝神情激动,感慨万千道,“叶羲,未在朝堂却为国分忧,身处道观却救黎民百姓。朕希望这天底下,多些叶羲这样的忠良,少一些争权谋私的奸佞。朕自己,也会铭感五内。”说到这里,皇帝似乎才想起来今日安国公府的人还担着罪名,便又和声对百里曦道:“爱卿继续审,继续审,这银两的去处知道了,想必你还有别的证据。”

一语惊醒梦中人。

今日大家齐聚一堂,是审问安国公府是否通敌卖国,可不是来表彰他们济世利民的。

百里曦的心提起来,手有些抖。

他不能输。

输了,安国公府便会飞黄腾达扶摇直上,吐蕃必然能同大唐和议,晋王就要解甲回京。

晋王的势力还太弱了。

如果不能在兵部培养足够多的亲信,不能利用战事囤积足够多的银两,那么即便获封太子,也难以在朝中站稳脚跟。

皇帝的儿子中,太多人虎视眈眈觊觎太子位。

血雨腥风的战役前,他们必须做足准备。

百里曦强装镇定,拿出一封书信道:“这封吐蕃文字写成的信,是在安国公府中搜出的,还请礼部或者鸿胪寺的人看看。”

案件审到此处,大理寺、御史台、刑部、户部、兵部都有涉及,其余几部官员渐渐忘了饥饿,等着百里曦提到自己呢。

毕竟案情似乎已经有了转机,皇帝这会儿心情好,在君前露脸,也没有白在这里忍饥挨饿。

听说要辨认吐蕃字,鸿胪寺卿王玄意立刻出列,赶在礼部之前,举起笏板。

礼部官员便有些不乐意,但想到王玄意是译语官出身,通九国语言,便也任由他出风头了。

皇帝颔首,王玄意便穿过一列列官员,走到百里曦面前,郑重地取过那封吐蕃书信。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