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九十一章 提拔(1 / 2)

 红薯与玉米两者皆是耐旱的植物,这些耐旱作物其实在明朝万历年间就进入中国,但是一直到崇祯元年,几十年的时间都没有大规模的推广。</p>

因为红薯这玩意吃多了以后胀气,泛酸,玉米粗涩,难以下咽,若非实在没东西吃,寻常非灾年的时候很少有人去种植这些东西,百姓积极性不高,当朝皇帝也不重视,不去人为进行干预百姓推广种植。</p>

因此,玉米红薯虽然在大明早有种植,但是一直都是部分省份在种植,等到了崇祯年间,大旱,百姓没吃的,饿死的饿死,起义的起义,崇祯皇帝就算是有心推广,也不具备这个条件,更何况崇祯依旧没有重视过这几样耐旱植物。</p>

这几种作物用来度过这个灾年还是很合适的,红薯这玩意三十度左右的天气一天就发根,吸肥能力强,耐瘠薄,虽然说想要高产,也要灌溉,施肥,但是眼下不需要其高产,寻常产出已经足够。</p>

刘振华翻看商城,里面有红薯苗,价格虽然也不便宜,但是拿出来以后就可以种植,环境适宜的话,三四个月就可以吃了。</p>

这玩意根能吃,叶子蒸着吃也是一道美味。</p>

红薯贵,但是红薯苗便宜些,两点声望便是一棵,划算下来,一日半兑换的红薯苗一亩地种植。</p>

“种,明日便推广,”刘振华作出决定。</p>

延川县内,有三户人家,平日鱼肉乡里,最先被捉拿的就是这三户人,其余地主,识相的都将地契田契交出,胆敢负隅顽抗的,抵抗之人皆成了民兵们的刀下亡魂。</p>

城内有一户人家,高家,平日里却有开仓济民之事,被称为高善人,但是细扒出来,其依旧兼并土地,收取高佃租,只不过比寻常地主低一些而已,拿着苛责来的钱,去救济百姓,落得个善人的名头和自己的安心。</p>

这些地主,哪一个敢说自己的土地来的都是干净的。</p>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