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酷我小说>综合其他>科举之路从童生开始> 第8章 肉眼可见的改变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8章 肉眼可见的改变(1 / 2)

 第二天,骄阳初升,暖暖的阳光透过层层雾霭,洒到了山间地头,照亮了整个林家村的角角落落。

林迎起了一个大早,刚出门,就发现林老爷子似乎起得更早,这会儿已经吃好了饭,正准备随蒋武一起去县城。

看到他出来,林老爷子朝他招了招手:“今早我要随小武去趟县里,顺道帮你打探一下县考的事,二郎你呢,也别闲着,趁今天有空,不妨去你岳丈家一趟,也好向他请教一下学问。”

“有一句话怎么说来着,临时抱……”林老爷子忽然卡壳。

“临时抱佛脚!”林迎顺势说道。

“对,就是抱佛脚,咱家虽然不尽信这个,但大家都这么说,肯定有它的道理。”林老爷子又开始讲道理了。

林迎笑着应承,其实就算老爷子不说,他今天也是准备去老丈人孟夫子家走一趟的。

一则前些日自己生病,老丈人听到消息肯定也有所担心,如今自己病好了,上门走一趟,也好让他们宽心。

二则,孟夫子好歹是自己的业师,又是十里八乡有名的秀才老师,自己此次参加县试,当然少不了要让他指点一下。

正如老爷子说的,这叫临时抱佛脚!就像士兵即将上战场,临阵磨枪,不亮也光啊。

说到底,其实县试的难度也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大,大抵只要熟读四书五经,能够引经据典、谈论一番自己的见解,通过县试的概率还是相当大的。

县试的难,其实不是难在它的题目有多么刁钻,而是难在考生们缺乏视野,无法从更高的维度进行俯瞰。

写出的文章自然是附会于口,满纸空言。

这是非常现实的,试想一下,古时交通不便,考生们百十年都没有离开过本县,无法实践出真知,仅从几本著作就想拥有治世的能耐,岂不是在天方夜谭?

加之,古时丛书资源匮乏,对经典的解读,也常常局限在小范围内的理解当中,没有经历过各种文学派系的碰撞,又哪能在文学的高岭上开花结果?

至于文人常说的“半部《论语》治天下”,他们这么一说,你也就这么一听。熟读《论语》陶冶一下情操、做一个对社稷有用的高品德之人自然是极好的,但真以为读了半部《论语》就能治天下了,那不是瞎瘠薄扯淡嘛!

这时候一个名师的教导,就显得难能可贵了。他们能极好地提升学子的视野,让他们站在更高一层的维度看待问题。以最为廉价的成本,使学子们少走许多不必要的弯路。

所谓眼界决定成就,这大致就是为什么,文学大家族的后人,总能在科举之路上领先于寒门的原因。

这其中固然有大家族对学问的敝帚自珍造成的学问断层,但从小的耳闻目染,也促使这些大家子弟天然便有着比普通百姓更高的。

归根结底,还是落后的经济发展,禁锢了学问的传播。

而缺少了传播的学问,是难以在“碰撞中”完善自身,继而擢升层次。

林迎拥有后世文史研究所的见解,想要做到“俯瞰”肯定是没有问题。

他担心的,反倒是在一些小细节上翻车,所以此次去老丈人家,他就是想向孟夫子请教一下,怎样才能“更稳”地通过县试。

这边林老爷子耐心嘱咐了林迎几句,见林迎听进去了后,便不再多说什么。毕竟儿子已经长大成人,再也用不着他再这么苦口婆心了。

想罢,林老爷子转过身,悠悠然地掸了掸手中的一你病了,现在身子不打紧了吧。”

看到林迎带着妻子出门,周围不时传来打招呼的声音。

林家村本就是一个大村,全村也基本都姓林,往上数十几代甚至都可以追溯到同一个老祖宗,因而整村的人事实上都是沾亲带故的。而林迎这位长相俊美的“小后生”,又是村里少数几个读书人,大家对其自然是非常熟悉。

“叔伯,我身体已经好利索了,你看我现在的脚步,是不是很稳当?”

“十六叔,我正准备去趟镇里呢……”

林迎笑呵呵地回应周围人的招呼,那随和从容的样子,倒是令在场的其他人感到分外惊奇。

在他们的印象中,林兴旺家的二儿子可是有着读书人的执拗的啊,说得不好听一点,那就是性子冷僻,多吐一个字都好像要花钱似的。虽不至于让人感到有被怠慢,但说话文绉绉的,总觉得好像隔着点什么一样。

咋一段时间不见,变得这么接地气了?

还有边上的小娘子,那娇艳可人的样子,也是让人羡慕啊。

林迎一一回应着他们,那如沐春风般的回应,大大改善了他在村民们心中的固有印象。

“瞧瞧,到底是成了家的人,格局一下子打开了。”

“就是就是,不像从前那么腼腆了……也变得大方起来了。”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