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酷我小说>综合其他>科举之路从童生开始> 第37章 理学之论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37章 理学之论(1 / 2)

 所谓《性理》,即宋朝儒学家们发展出来的性理之学,它亦道德亦宗教,是将道德与当时人们的宇宙观(对世界的认知)进行合一的一种学说体系,实为宋朝时文人们内心的一种哲学思想。

它由“性”和“理”这两个辩证统一的要素组成。

其中“性”指的是性质,包括属于人的“天性”,和世间万物所表现出来的外在性状。

而“理”,则为古人总结出来的宇宙运行的客观规律。

所以要想写好一篇性理文,核心要义则自然离不开对性与理的辨析认知。

宋人认为,人是特殊的存在,所以人的性质,即人性,乃宇宙之本的“天性”,是天地之性凝聚在人的身上;而理,则为宇宙本体,是天地间客观存在的一种规则。

两者的出发点虽然都是宇宙本体,但对于性和理的关系,不同时期不同学者则有了不一样的认知。

以宋代朱熹为首的一派认为,宇宙万物,一理而已,天得之为天、地得之为地,而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各得之为性。所以,理是人性、物性的共同本质。

因此,就有了属于人的“性理”与属于物的“物理”之分。

当然在朱熹等人的观点里,性理是要高于物理的,甚至物理应归入到性理当中。

因为人性作为宇宙之本,要高于其它事物。

但人性却也最复杂,想要从人性(性理)的角度寻求天理,则非得抛弃性理中的一些杂质不可。

这便是“存天理灭人欲”,其过程之困难,远不及从物理出发来得容易。

所以实践环节,朱熹等人的主张是泛观博览、格物致知、穷其物理,强调通过学习与实践,逐步发现宇宙的客观规律。

是一种朴素的客观唯物主义思想。

而另一派则认为,性即是理,不应将性理与物理对立起来。因为性是内在的,而理是外在的,两者并无矛盾之处,在穷外在之理的同时,也可修心明心中之知。

所谓内外兼修、知行合一,才是性与理的最终行为。

毕竟是人在认知世界,而非世界在认知人,只有充分认清自己的内在本性,对自己的内在本性进行体认与践履。

才能通过实践,明晰自我,以达“天人合一”境界,届时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这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心性之学(心学)。

格物致知的同时,已然有点主观唯心主义以及道家修心、自我升华的意思了。

……

如果说县试中四书文考得是学生们对古人言行、道德的历史感悟与总结,写的是大道理。

那么性理文,考得就是学生对宇宙间万物的认知与哲学层面的追根溯源,相对于四书五经这种先贤著作,它更加富有学术上的辨析色彩。

而且性理之学是一直在发展着的,至林迎现下所处的时代背景,正好是其推陈出新、百花绽放的繁荣时期,各种思想流派不断交汇,兼具了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的哲学观。

本次县试,杜县令给出的性理文题目为,【天生于动者,地生于静者也,一动一静,交而天地之道尽之矣。】

林迎对着这道题沉思了良久,此题出于宋代邵雍所撰的哲学著作《皇极经世书·观物内篇》。

句义为:天是从动中产生的,地是从静中产生的,一动一静相交合则天地的规律尽在里面了。

毫无疑问,站在后世的角度,这种解释是错误的。

但之于古人对自然界的朴素认知,林迎纠结的是该怎样作答。

一动一静相交合则天地的规律尽在里面——这句话在哲学思想中是没错的,也非常恰当。

可问题就出在“天是从动中产生的,地是从静中产生的”这两句。

看到星辰在动,所以天在动,地是稳固的,所以地是静的?

可天也有漆黑无辰的时候,地也有坍塌地震的时候。

而且用了“产生”这个词,容易产生较大的理解偏差。

直接对考题中所表达的意思予以否定吧,你还想不想通过县试了?

但不否定,林迎一时半会儿又苦于不知道该怎样作答,难道根据脑海中前人总结的性理之论胡诌乱造糊弄过去?

以错误对错误,那就真成玄学了。

这种文过饰非的做法他可是不屑为之的。

一时间,林迎陷入了思想交战的处境。

而就在林迎纠结时,余光却瞟到周围已有考生在那奋笔作答了,这无形中给他带来了压力。

随着时间延续,林迎仍旧执笔,但纸上却一个字都没有写下。

反观其他考生,则越来越多的人已经开始动笔。

夭寿了!

林迎暗暗叹息。

哲学这种东西,一千人有一千人的理解,他这个来自后世的灵魂,因为有了更多条条框框的束缚,反而无法天马行空的畅想,在这方面无法跟上古人的思维。

忽然,林迎的脑海中灵光一闪,想到了邵雍还在他的书中表达过一种观点,而正是这个观点,让遮在林迎心头上的乌云顿时烟消云散。

恰如雨后初霁,霞光万丈。

“以物观物,性也。以我观物,情也。性公而明,情偏而暗。”

此句出自邵雍的《皇极经世书·观物外篇》,大致可以理解成,用物体去测量物体,则结果很确定,是物体的本性,而如果由我去评估,则会因为自己对此物的感情而对结果产生偏差。

这是非常恰当的唯物辩证思想啊。

古人的哲学流派众多,但以这句话来对考题,正所谓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再合适不过了。

——天地的动与静,只因我这个观测者的内心而发生了偏差。

所以选用的参考系发生了变化,牛顿见了都要说个服字!

又好比审视一件艺术品的好坏,我喜欢,则觉得它很好,不喜欢,则觉得它很差,与这件艺术品本身的艺术价值无关。

而且邵雍还在另一书《伊川击壤集·自序》中说过:“诚为能以物观物而两不相伤者焉,盖其问情累都忘去尔。”

可见邵雍推崇的是唯物思想,只有摒除情感,空明其心,物我两忘,与物浑然一体,才能达到超于物而不牵于物的审美境界。

嗯,决定了,就用邵雍的唯物思想来破题!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