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酷我小说>综合其他>科举之路从童生开始> 第113章 初到县学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13章 初到县学(1 / 2)

 学宫的正门,为儒学门。

与文庙的正门“戟门”经常关闭不同,儒学门是常年开放的,可供师生们随时进出。

“这里就是学宫的正门了,里面即是黉学的育才之所,也就是学宫所在。”

几人来到学宫前,许仙作为老生,此时事无巨细地向林迎和艾金良介绍着。

儒学门与文庙之间空出一些距离,周边栽植着一些松柏和翠竹。

林迎发现在松柏之间居然还立着两个圆形的石柱,岁月侵蚀下微微泛白,但上面依稀可见“将及百年,贤书久寂”和“兴学崇文、声教广被”十六个大字。

幽静结合,倒显得有几分古韵。

“哦,这是本县一位先贤捐出俸禄重修学宫时所立的碑,上面的字也是他亲自提的,寄望本县的文教能够‘发祥继美’。”

见林迎他们看着那两个石柱,许仙笑了笑,给他们解释。

林迎和艾金良这才恍然,原来是先贤捐款重新学宫时立下的。

相当于捐款证明了。

学宫的收入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县学自有的田产,每年雇佣专人打理,一年也有不少产出。

这方面收入,一是弥补县学日常开支,补贴在校生员的膳食,二是补助家境困难的学子,如有婚丧嫁娶,县学这边会予以支持,三则是给廪生发放廪粮,又或是季考之后给优秀考生发放奖励。

而学宫的另两方面收入,大头来自县衙的财政支持,一年约有四千两,用于县学日常开支,以及支付教官、教员,还有辅助人员的薪资。

小头则是来自民间的捐助,不少大族大户,都有捐款协助县学发展的传统,一年也有个一千两左右。尤其到了重修学宫时,来自民间的捐款更是络绎不绝。

作为报答,县学这边就会立下各种石碑,记载他们的功绩,以传后世。

“好了,我们先进去吧,早些带你们参观完学宫,咱们也好早些去吃午饭。”

许仙笑呵呵地说着,做了一个请的动作。

林迎和艾金良见了也是一笑,便和许仙一起,从儒学门走进。

儒学门的后面是一个小广场,不是很大,地面铺着一层石板,看上去挺庄重的。

两边是门房,林迎猜测,大概是给那些辅助人员居住的。

广场前方,则是一扇仪门。

古代大凡成形制的建筑,基本都有“仪门”,以礼仪之门为界,则有内外之分。

进入仪门,就算正式踏入了内院。

而学宫仪门的背后,自然是它最核心的建筑——明伦堂。

它是县学的主讲堂,也称作“庠”,秀才被称为“庠生”,也是由它而来。

“你们看到正前方那座大殿了没有,那就是明伦堂了,乃学宫中最高大的建筑。以后教谕就会在明伦堂给我们主讲儒学,当然,那里也是将来咱们进行季考的地方。”

说到季考,许仙神色变了变。

“你们有所不知,虽然咱们考中秀才后,可不必天天到学宫报到,但每次季考是必须参加的,而且每次季考的成绩都会记录在案,若连连数次季考的成绩都遭申饬,可能会被贬的。”

说着,许仙左右看了看,声音降低道:“我听闻杜县令正对文教有所动作,经报学政同意,上次的季考已经有一名附生被降为青衣,另有两名青衣被发社了。”

“虽说发社乃支援乡下社学发展,但……哎!”

“总之,你们一定不可怠慢了季考!”

这些事情,林迎也从孟夫子那听说过,此时见许仙善意的提醒,他拱了拱手,感激道:“多谢学长告知。”

艾金良也道:“多谢学长告知。”

“哈哈哈,没事没事,反正这些你们很快也会从教谕那得知的,我不过先一步罢了。”

说完,许仙带着两人从仪门通过。

仪门后是一条长长的甬道,前方为明伦堂,而左右两边则是两座规模比较大的厢房。

类似后世的教学楼。

东为“进德”,西为“修业”,各有数间教室,是平时训导、教员们给生员上课的地方。

许仙指了指“教学楼”,面带笑容地道:“进德、修业,在于巩固生员的德行与学业,具体你们以后进去上过课就知道了。”

“对了,还有一点忘记跟你们说了。”

许仙突然一顿,手指朝前指了指,“你们看到明伦堂前的那块卧碑了没?”

见林迎他们点头,许仙继续道:“那是县学的院规,上面的各项条款,你们必须牢记在心,平日不管在内还是在外,都不可肆意触犯。”

林迎和艾金良听完,都默默地点了下头。

县学嘛,有院规很正常。

据说这卧碑上的院规,还是本朝太祖在立下学院制度的时候设立的。

林林总总有着不少约束学子德行、举止、修业的条款。

当然,其中最严厉的,莫过于“生员不可妄议朝政”这一条。

相传当初开朝设立学院制度的时候,很多官员是反对让商贾子弟进学的,他们上书称:“天下学校教育人材,有出于工商技艺之家,稍通于肤浅,即欺人傲物。故工商杂类,当不预士伍,万一任之以政,必无益于治。”

太祖看后笑了笑,认为不允许工商技艺之子入学、进入仕途,有悖于孔子有教无类的宗旨,未允大臣们的请求。

但太祖也深知“既有钱又有势”的危害,既然允诺了秀才可随时向县官陈情的权力,那么出于防范,他对生员的言行也进行了非常严厉的限制。

即卧石碑上的那条铁律:

凡一切有关军民利病之事,在野贤人、有志壮士、质朴农夫、商、贾、技、艺,皆可言之,诸人毋得阻挡,唯生员,不许!”wap.biqμgètν.net

读书人就要有读书人的样,还未明理呢,就想着入世了?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