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酷我小说>综合其他>北宋官家> 第二十二章:两件小事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二十二章:两件小事(1 / 2)

 目标确定下来并不难,难的是怎么实现目标。</p>

毕竟,再宏伟的理想,再正义的口号,也不能直接解决现实的半点困难。</p>

所以,如今摆在他面前的最大困难,就是如何处理和刘娥关系的问题。</p>

像历史上一样,一切顺从刘娥当然也可以,但这会浪费掉至少八年的时间。</p>

按照赵祯脑中的记忆来看,刘娥的执政风格,是偏向于保守的。</p>

这其中原因很复杂。</p>

有赵宋本身的传统影响,也有赵恒瞎折腾损耗国力的因素。</p>

还有一部分原因是,刘娥毕竟只是太后,并非是名正言顺的皇帝。</p>

所以,她的很大一部分精力,需要用来稳固自己的权力。</p>

因此,为了能够更顺利的掌控朝廷,刘娥必须和宰执大臣分享权力。</p>

这就导致了文臣的权力进一步扩大。</p>

历史上的赵祯在她的影响下,继承了这种风格。</p>

大宋很多所谓的‘祖宗之法’,也正是在这一时期形成的。</p>

其中就包括,今天奏对之时所提到的,所谓不杀大臣及言官的祖宗之法。</p>

这个传统在大宋是存在的。</p>

但是,就像赵祯今天所说的,不杀大臣指的是不杀宰执大臣,而不是所有的文官士大夫都不杀,或更准确的说,应该是不擅杀大臣。</p>

一字之差,含义却天差地别。</p>

不杀言官,也并不是所有言官都不能杀,而是不因言官上书言事而杀言官。</p>

事实上,在太祖,太宗乃至刚刚结束的真宗朝,都有文官因过错被杀的先例。</p>

然而这条祖宗之法,在经过了几十年的演变之后,俨然便成为了文官们的免死金牌,进而使大宋文武官员的地位因此完全失衡。</p>

最后的那场靖康之祸,不能说全是因此而来,但至少和这些所谓的祖宗之法脱不了干系。</p>

赵祯要改变这种状况,就不能浪费这八年的时间,必须要尽早开始着手。</p>

毕竟,大宋存在的问题实在太多太多。</p>

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事情总归是要一点点做的。</p>

他,又或者说大宋……没有时间可以浪费。</p>

因此,完全顺从刘娥等着亲政是不行的。</p>

那么换一个思路,从刘娥的手里夺权,可行吗?</p>

赵祯当然考虑过这条路。</p>

但是思忖再三之下,他还是放弃了这个想法……</p>

夺权固然爽快,可问题是,刘娥毕竟是有遗诏傍身的秉政太后,而且名义上还是他的母亲。</p>

如果说武力夺权的话,那么,哪怕他公布出自己的身世,甚至是把所谓狸猫换太子的故事搬过来诋毁刘娥,可在外界看来,终究是孝道有缺。</p>

这种大规模的政变,不仅风险太大,而且结果不好控制,就算是成功率,也会引发很多负面的效果,得不偿失。</p>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