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酷我小说>综合其他>御极大明> 第四百七十三章 李旦封王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四百七十三章 李旦封王(1 / 2)

 浙江杭州余杭县,县虽小,但地位很重要,同时还有一个重要的人物—静海侯李旦,曾经是海上赫赫有名的海盗,在天启三年,朱由校微服江南至余杭县时招降的,手底下有着庞大的舰队,一直半独立于海上,随着合法化的贸易,他已经积累了相当可观的财富。这些年,因为大明水师尚未真正组建起来,东洋、南洋海贸不得不依靠李旦的关系,现在大明要经略海洋,真正掌控在朝廷上,是该收点权力回来了。

朱由校到了杭州府,知府张印玉、静海侯李旦及杭州大小官员出城迎驾,在城外,朱由校下撵将跪在地上的静海侯李旦扶起,笑道:“静海侯向来可好?上次一别,朕甚是挂念。”

李旦惭色回道:“谢陛下惦记。怪小臣眼拙,当年不知是陛下,屡屡失态冒犯,真是罪过。每每想起陛下当年的知遇和救我家妻儿之恩,小臣是感怀不已。”

朱由校抿嘴一笑,附近轻声说:“当年朕微服南下,不便表露身份,你就多担待,替我瞒着。”

“小臣现在也是守口如瓶,不敢言当年之事。”

朱由校“呵呵”而笑,又看了一眼张印玉,“朕在吏部的京查上看到了对你的考核,干的不错。”

张印玉欣喜,“全赖陛下栽培。”

朱由校在杭州府衙召见了州县官员和地方名绅,和他们闲谈起来,晚上又赐宴,让他们目睹了天子风采。

夜里,朱由校思考着一个问题,那就是如何安排李旦,他在海上的影响力不容小觑,现在还影响着东洋和南洋的海贸。是该将他手中的权力收到朝廷手里了。

第二天一早,朱由校派人传旨给李旦,要到他的家中拜访。李旦接到旨意,高兴的全家忙乎起来,门口张灯结彩,庭院洒水清扫,门柱挂彩绸,从大门一直到中堂庭院,都铺着红毯,一条街道都安排人洒水清扫,沿途店铺给每家发钱犒赏,让他们都买上彩绸,有门柱的缠绕门柱,没门柱的在门窗前挂彩旗,在城中给穷人发粮发钱,彰显了他雄厚的财力。

日上三竿,朱由校的銮驾在清净的街道上缓缓的向李旦的府上行进,沿街两侧百姓跪迎,李旦带着家眷早早的在府门口等候,待銮驾一出现,他们就纷纷下跪迎接朱由校的圣驾。

銮驾在李旦面前停下,朱由校从车内走出,抬眼看了看这杭州第一名家的气派,确实名至实归,门阔墙高,两尊比人还要高的石狮威风凛凛的立在门前,彰显豪气。

李旦与众人伏地叩首,行三跪九叩大礼,高呼“万岁”。

礼毕,朱由校伸手将李旦扶起,笑呵呵的说道:“朕来只是看望您老人家,却不曾想惊扰了你们。”

李旦喜眉颜笑道:“陛下驾临小臣寒舍,是莫大的荣幸,这是小臣家祖上积了大德才能有今天。”说着,他闪到一旁,让家人让开,“请陛下入小臣寒舍。”

在李旦的指引下,走进了神秘的李家大院。

进入主门,映入眼帘的便是一座堪比文华殿的前堂,前堂庭院宽阔数丈,东西厢房也是二层小楼。

朱由校轻赞一声,“好个江南第一家!”

李旦一听,心里有些慌怵,急忙回道:“寒舍之地,怎敢妄称江南第一家,陛下过誉了。”

朱由校莞尔一笑,便径直走进他的富丽堂皇的前堂大厅,里阔三丈六尺,东西宽七丈七尺,开阔宽敞,布置也焕然一新,李旦请朱由校在此上座。

朱由校环顾一周,便夸赞他说:“自卿归顺朝廷以来,恪尽本分,约束旧部,为我大明能有今天的海贸成就,功不可没。”

李旦堆着微笑,起身对道:“臣原不过是海上草莽,居无定所,如同海上游魂,过着今日不知明日的营生,幸遇明君,才有臣的今日,能重回故里安享晚年。”

朱由校又道:“说心里话,卿归顺朝廷后,朕还担心你把海盗的习性带来,飞扬跋扈,扰民一方呢,现在来看,是朕多虑了,在这里,朕给你赔个不是。”

“啊,不敢,不敢…”

李旦高兴至极,脸上抑制不住的微笑,趁着这个时候,朱由校试探的问他,“李卿家,朕有意在京师为你起一座王府,将卿封王,举家迁入京师,世代享受尊荣,如何?”

李旦忽然吃了一惊,众人也是惊讶万分,但随即,李旦立即明白了朱由校的真正用意,这是要让他将掌控的海上贸易和船队交出来。

浙江、福建等地的海贸有一大半都和他有关系,靠着庞大的利益造就了他富可敌国的资本,这些财富几辈子也花不完,对于封王,诱惑的确很大,毕竟外姓是不会被封王的,他这可是大明建国以来的独一个,做梦都想,可是要让他放弃海上利益,绝不甘心。

于是,他起身俯首道:“臣感谢陛下隆恩,但臣年时已高,久居此地,早已适应了这里,北方天寒,何况余杭距京师千里,车马劳顿,老臣养尊处优数年,只怕经不起这路遥之苦,还请陛下体恤老臣,就让臣在这里颐养天年吧!”

说着,他还装作咳嗽了两声。朱由校内心微怒,但不能发作,于是又堆起笑脸,试探的又道:“长沙山清水秀,人杰地灵,也是个好地方,您到那里如何?朕可封你为长沙王,赐王府一座,田亩千顷,如何?”

李旦又故作咳嗽了两声,辞谢道:“谢陛下厚爱,臣已是垂暮之年,早已在这里过惯了,换做他处,老臣这弱身子骨怕撑不了几年。”ъiqugetv.net

朱由校“呵呵”一笑,已知他不愿出余杭,就不再多言。

从他的府上出来,朱由校脸上堆着微笑,内心却是不满,李旦也是有些许紧张,他感到了来自朱由校的压力,他明白,朱由校表面上是来给他添光增彩的,实际上是要他离开余杭,交出海上的权柄。他心里有些恐慌,但也很自信,他自信掌握着朝廷大半的海上船队,实力雄厚,皇帝不可不能不顾及他的影响,不会对他轻举妄动。

人们在注视着朱由校走远的身影的同时,也向李旦投来了极度羡艳的目光。

朱由校在銮车上闭目冥暗道:既然好言相劝不行,只能来点硬的了。

第二天,朱由校让人将李旦宣入行宫,李旦心里大体明白宣他面圣的目的,他也早就想好了说辞,不管皇帝怎么说,他坚决不离开余杭县。

朱由校正手捧着一本《史记》翻阅,贴身太监程化祥进来禀报,说李旦到了,在外候旨觐见。

朱由校轻轻的一摆手,程化祥出去叫李旦觐见。他故作身体抱恙,进门咳嗽了几声,拄着一根拐杖进来了,略显疲态的给朱由校下跪行礼。

朱由校将手中的《史记》合上,放在案头上,走到李旦面前将他扶起,又给他赐座。

朱由校寒暄的问他,“昨日见你身体还不错,今日为何不适?如果身体抱恙,可以让人捎句话,在家好生休养便是。”

李旦回道:“陛下有旨宣臣,臣怎敢不奉诏觐见。”

“卿乃国之栋梁,朕怎忍心卿身体有恙,一会儿朕会让太医跟你回府,好好瞧病。”

李旦起身俯首谢道:“谢陛下隆恩。”

朱由校点了一下头,不跟他再寒暄,直接拿着手中的书在他面前晃悠着说:“这是《汉书》,朕正读霍光传,霍光是汉代有名的权臣,一生侍奉三帝,功高盖世,位极人臣,荣至巅峰,可惜台贪恋权势,不知进退,最后落得身败名裂,夷灭九族。卿觉的可惜吗?”

李旦一听,心头不禁的猛然一颤,惊讶抬眼看了朱由校,正碰上他那泛着冷峻的目光。

“臣…臣听说过…,但不甚了解,陛下知道臣出身草莽,只知道打打杀杀,弄些钱财,哪里会识文断字。”

李旦虽曾是海盗,但也并不是个勇夫,相反是读过书的,朱由校提起汉书霍光传的意思很明显,表面是谈古说文,实则指向了他。

朱由校只是嘴角一撇,不多跟他解释,又道:“古往今来,多少权臣荣光一时,结局却大都没有好下场,霍光只不过是历史浩渺中的一个,远的不说,就说我大明开国以来,正统年间的王振、正德年间的刘瑾、嘉靖的严嵩等人,卿以为如何?”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