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青一听,大为皱眉,道:“如果你要火绳枪仅仅是为了唬人的话,那你们厢军就不能用火绳枪,火绳枪是能唬人,这没错,但是它毕竟是火器,而火器需要经过长期严格的训练才能熟练使用,你们厢军虽然不用打什么仗,但是巴石县周围土著众多,以后肯定会有土著来闹事,到时候正规军不在的话就得靠你们厢军去对付土著,如果你们拿着火绳枪当烧火棍使,到时候你们怎么对付土著?”
文青的话虽然不重,但是神色却很严厉,木芝吓得一缩脑袋,讪笑不已。
“这样,厢军可以装备火绳枪,不过必须严格训练,以后厢军的标准装备就是一支火绳枪、一把刀和一套半身钢甲,少量装备火霹雳。木芝,你得把士兵的训练抓好,如果土著来闹事的时候厢军不堪一击,到时候我就拿你的脑袋去安抚百姓。”
木芝一个激灵,连忙保证:“属下定当严格训练士兵。”
点点头,文青又想起欧洲人往外殖民的时候都是给百姓发放大量火枪,土著来闹事的话,土著多了自然有军队顶上,土著少了百姓自己就可以对付,或许可以学学欧洲人的做法。
“发布命令,允许枪支私有,百姓可以用成本价购买火绳枪,无论男女老幼都可以购买,不过每人只能购买一支,而且所有的枪支都必须登记。”
“禁止向土著贩卖枪支,违者处死,罪及全族。”
黄有粮大惊,连忙劝阻:“不可,大人,枪支不能私有啊,如果百姓有了火枪,虽然火绳枪很差,但是它毕竟是火器,如果民间拥有大量火器的话,对大人的统治很不利啊。”
王勃也劝道:“是啊大人,黄千夫长所言极是,如果百姓拥有了火枪,他们是会造反的。”
文青反问:“你们会反吗?我问你们,如果你们是普通百姓,而且官府给你们发放火枪,你们会造反吗?”
众人齐齐摇头,连黄有粮和王勃都不例外,造反又不是好事,活得下去的话鬼才会造反,造反是要死人的,而且是死很多人。
“这不就对了,”文青一拍手掌,笑道:“你们看,给你们火枪你们都不会造反,你们觉得其他百姓跟你们有什么不一样,难道其他人拿到火枪就造反?”
众人再摇头。
“所以说,对于普通百姓来说,即使他们拿到火枪也不会造反,即使他们造反也不是因为他们有火枪,而是因为官府逼迫太甚,官府逼得百姓活不下了去百姓才会揭竿而起,有没有火枪不是造反的理由,官府盘剥太狠才是理由。”
文青指着北方,说道:“中原是什么情况你们都知道吧,现在的中原造反事件层出不穷,就是因为大宋朝盘剥的太狠,百姓被逼得活不下去,不得不反,我允许火枪私有,就是希望土著来闹事的时候百姓有能力自保,如果允许枪支私有,一旦土著来闹事,土著人多的话自然有军队去对付,人少的话百姓自己就能搞定土著,不需要官府出动军队。”
众人一想,的确如此。
莫青言想了想,眼睛一亮,击掌道:“而且允许枪支私有的话,百姓买了火枪自然会自己练习,这样一来不就相当于百姓自发练兵么,如果战事紧张兵力不足的话,大人只需发布一纸征召令,轻轻松松就能召集数之不清的士兵,这些士兵还都能熟练使用火枪,稍微训练就可以将之投入作战,火绳枪虽然很差,但是几万十几万火绳枪一起使用的话,任何敌人都不在话下。妙,大人的这个主意大妙,枪支私有果然是个好办法。”
众人一听,都觉得有理,纷纷出言附和。
枪支私有一事就这么定了下来,无人反对。
其实文青允许枪支私有还有一个意思,这个意思却没人看出来,那就是让百姓有能力造反。
文青以前听说过这么一句话:一个国家能否长治久安,不在于该国的实力多么强大,而在于强弱之势是否均衡。也就是说,官方的实力不能太大,不能将民间压制到毫无反抗能力的地步,民间的实力必须与官方的实力保持一个平衡。这番话文青已经不记得是从哪里看到的,不过他对这番话非常认同。
这番话粗浅的意思就是要让百姓有能力造反,只要百姓有了造反的能力,那么官府就不至于胡作非为,如果官府盘剥的太狠了,百姓一个不高兴就会直接揭竿而起,换个官府就是。
当然,这番话的意思很深,并不只是说要让官方和民间的武力保持均衡,实际上随着科技的发展,即使允许枪支私有百姓也是没有能力造反的,总不至于让百姓拥有坦克大炮飞机和导弹吧。均衡之势不仅仅在于武力,更在于文化、道(德)、制度等等,这些都是文青努力的方向,而他所做的第一步就是要让百姓拥有自保的能力。
此事略过不提。
枪支私有法令一经颁布,百姓的反应……没有任何反应,没有人欢呼,也没有人咒骂,百姓对此无动于衷,买枪的人并不多,毕竟一支火绳枪的造价高达二两白银,即使官府以成本价出售,几乎所有的人都买得起,但是没几个人愿意花这个钱,火枪毕竟不是生活必须品。
这个需要慢慢来,时间一久百姓就会发现拥有火枪的好处了。
有一件事文青想错了,他以为棉花到处都有,特别是南洋,南洋的棉花产量不要太高,先前郑之流将织造场迁往巴石县,文青许诺为其提供廉价的棉花和染料,结果到了南洋文青才发现,他居然找不到棉花。
找遍整个巴石县,文青没找到一两棉花,甚至连棉花是什么都没几个土著知道,别说巴石县,周边的土著都没这玩意儿。
怎么回事,文青记得棉花在公元前就传到东方,怎么现在的人居然连棉花是什么都不知道?
郑之流无奈地道:“棉花这东西很久以前就已经传入中原,不过一直都没有推广开来,整个中原也就只有两广和福建三路才有少量种植,棉花是大食人传过来的,我本来以为南洋这边的棉花比中原多,可没想到……”郑之流差点吐血,他的织造场几千号人就等着棉花开工。
有一点文青觉得奇怪,问道:“既然中原连棉花都不多,那你是怎么想到要开棉织场的,大家连棉花都不知道,你织出来的棉布有人要吗?”
“有啊,怎么没有,”郑之流道:“虽然棉花种的人不多,但那是因为没人知道棉花这个东西,而棉布在中原还是很畅销的,棉衣比麻衣强多了,穿起来也舒服,大食人拼命推销棉布,稍微有点钱的人都愿意穿棉衣而不是麻衣,以前这个钱都被大食人赚去了,我开设棉织场就是想从大食人嘴里抢食,棉布那么大的市场,由我来赚总好过被大食人赚走。”
这倒是。
“棉花啊棉花,哪里有棉花呢?”郑之流魔怔了。
文青想起刘善对南洋的情况比较熟,跑去问刘善。
“棉花啊,”刘善想了想,道:“棉花在南洋也不多,越南人很久以前就开始种棉花了,不过跟中原一样,越南人种的也不多。我听说南边的渤泥、柔佛等地的土著有种棉花,渤泥我去过,那边的土著的确有很多人种棉花,但渤泥只是一个小国,全国才只有十多万的人口,即使很多人种棉花总共也没有多少,至于柔佛那边我就不知道了,我没去过柔佛。”
郑之流非常郁闷,一咬牙,“棉花不是大食人传过来的吗,大食人肯定有大批量的棉花,大不了我从大食人手里买。”
“估计大食人不会卖给你。”刘善也是商人出身,他知道没有商人愿意看着竞争对手做大,大食人有棉花不假,但是这么多年了也没听说大食人卖过大批量的棉花,棉布倒是经常卖,大食人在棉布上赚疯了。
“不用从大食人手里买,我想到了一个地方,那里肯定有大批量的棉花,要多少有多少,而且价钱便宜到烂大街。”文青想起了印度,印度可是棉花的传统产地,棉花遍地,而且价钱的确很便宜。
但是印度是不是太远了点?
远也得去。文青可不想仅仅只卖琉璃,琉璃毕竟是奢侈品,赚钱很凶,但市场不大,关键是琉璃的产量只有那么点,文青是可以扩大产量,但是没人买他生产出来又有什么用,而纺织产业就不一样了,这个产业是可以无限扩大的,工业化是怎么来的?英国人告诉我们,工业化首先由纺织工业开始。
为了纺织工业,为了工业化,文青决定下西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