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远完全没想到领地缺铁的情况居然如此严重,看来大炼钢铁确实是迫在眉睫的头等大事,好在总算还有一个技术人员,否则还不知道要等到什么时候,他才能够把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的生产力。.
钢铁的生产问题算是解决了,但因此而带来的安全问题却又凸显了出来——炼铁技术可是绝对的高科技,一旦被人现他拥有这项技术,遭到觊觎是必然的——然而要解决安全问题却存在着一个巨大的困难,那就是硝石。
有了硝石,才会有威力强大的火器,安全问题也就不再是问题了。但糟糕的是,王远记得欧洲好像不出产硝石,当然如果他有本事用氨氧化法合成硝酸,有没有硝石也就无所谓了,但他显然没有这样的本事,因此硝石就是必不可少滴!
智利的硝石是不用想了;新疆也有硝石,但指望祖国人民把它运过来同样也是不现实的;看来最有希望的就是印度的硝石了,通过海运也还算方便。然而杯具的是,王远不知道印度的硝石产地在什么地方。而比这更杯具的是,阿三们也不知道,在另一个时空,要等到大阴/蒂国的殖民者们到来之后,印度的硝石才被现。
难道真的只能熬土硝吗?或者还要像某个国王一样,任命一个“集硝官”,成为千古笑柄?
不管王远怎么苦恼,这个问题一时半会儿都是没法解决的了,只好暂时先放在一边。
放下这个问题之后,王远才想起,差点还忽略了更重要的粮食问题!
刚才王远先是震惊于缺铁的严重程度,后又忧心于硝石的来源,竟然差点忽略了老太监话里透露出来的另一个更加严重的问题。
一年少收近五百万磅粮食是什么概念?王远粗略地计算了一下,整个领地有三万余人,但是显然不可能每个人都有士兵那样的待遇,一年消耗一千磅粮食,平均一下打个八折估计可能差不多。再加上来年的种子,那么领地一年的粮食消耗量大概应该在两千五百万磅左右。也就是说,每年潜在的损失竟然占到了全年消耗的百分之二十!
这个时候的粮食产量本来就非常低。王远记得东汉的粮食产量据考证说,是平均每亩一百四十公斤左右,其它国家和地区估计也不可能比这个数字高到哪里去。以如此低的单产量,如果没有足够多的耕地,是根本养活不了多少人口的。
王远的领地是什么地形?西高加索山脉在黑海海岸边形成的低山地区,这样的地形条件,能开垦出多少耕地来?本来耕地就不多,每年还凭空损失一大批粮食,这已经不只是简单的经济损失问题了,绝对应该提高到关系领地展和安全的战略高度来看待!正如太祖爷爷所说的那样,手中有粮,心头才能不慌啊。
“老总管,领地总共有多少耕地,每年能产多少粮食,可以做到粮食自足吗?”王远问老太监道。
“领地的耕地面积具体是多少,老奴还真记不太清楚,好像是将近两万二千罗马亩吧。”老太监仔细思索道,“其中用于种植粮食的,估计在一万八千亩左右。至于粮食总产量嘛,最近几年我记得好像都是在两千一、二百万磅的样子,需要从外面少量购进一些。不过就算不外购,仔细安排一下,再想点别的办法进行补充,基本上也能够对付过去。”(注:1罗马亩约等于252o平米)
得知粮食基本能够自足,王远稍微松了一口气。等弄明白罗马亩和市亩的换算关系之后,再大概计算了一下,照这个产量折算下来,差不多就是每市亩一百公斤左右的样子,确实是大有提高的余地。
“公子,不是您这么算的。”老太监有些无语地道,“虽然有一万八千亩粮田,可是有一半要休耕啊。实际上咱们领地的农业水平远比周围其它地方高得多,即便是在工具比较落后的情况下,老奴也不曾听说有哪个地方的粮食亩产量比咱们领地高。”
王远大吃一惊。忘记了古代的耕地需要休耕这一常识,原本是应该羞愧一下的,但是老太监的话实在太令人震撼了。亩产二百公斤,虽然在王远的那个时代,这绝对是一个惨不忍睹的数据,但却已经接近明清时期的水平了。而且还是在铁制农具严重不足的情况下取得的,老太监不会是在搞大跃进,放卫星吧?
还没等王远对此表示怀疑,老太监又放了个卫星,他颇为自豪地道:“而且就算是休耕的那一半土地,同样也可以出产大量的牧草。恢复地力的同时,不仅提供了牛羊的饲料,还可以养蜂采蜜,可谓是一举三得。”
真有这么厉害?王远有些不敢相信。不过看老太监的样子,也不像是在说谎,看来真实的情况到底如何,就只有实地了解过才知道了。
由于是顺流而下,船很快,三天后,两艘船就驶入了一片海域,根据方位推测,这应该就是亚海了。这时候王远才想起来,之前经过的那条大河估计就是“静静的顿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