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镜头前销声匿迹两年多的本.拉登又露面了,不但选择了9.11周年纪念这个敏感的日子,而且在不到一周的时间里接连在视频上露面两次。
讲话内容本身并不十分出乎世人意料,拉登一如既往地抨击美国“貌似强大、实则虚弱”,并毫不客气地指责中东阿拉伯国家那些传统君王们是“西方世界的附庸”,“背叛了先知穆罕默德的启示”;在第二次讲话中他按照基地组织6年来的传统,宣读了一位“911烈士”——劫持泛美航空公司冲向世贸大楼的恐怖分子瓦里德.阿尔-谢里——的遗书,称他为“烈士”并煽动每一个穆斯林青年以他为楷模,“把投身圣战当作自己光荣的责任”;讲话还无情地嘲笑了美国在伊拉克进退两难的处境,称结束伊拉克战争只有两种方式,即“穆斯林的方式”:消灭更多美国兵,和“美国人自己的方式”:放弃“虚伪的美式民主,皈依伊斯兰教”。
拉登的露面再一次把全球的目光引向他和他的组织。美国方面第一时间运用技术手段,分析拉登录相的真伪,不少专家和舆论也纷纷通过两段视频的种种蛛丝马迹,作出自己的分析评判,有些人从拉登提到英国首相布朗和法国总统萨科奇当选,确认这些讲话是拉登近期所为,也有些人根据两段视频的“可疑之处”(第一段拉登只有几分钟活动,第二段仅有静态画面),认为不排除有人作假,甚至久未听闻的“911美国苦肉计”传说也再次被人提起。不少分析家注意到拉登染黑了胡须,换上了阿拉伯传统的白帽长袍,不再身着迷彩服,携带AK-74U突击步枪,在讲话中字斟句酌,避免直接引用《可兰经》,反倒引用了不少美国人熟悉的俗语,甚至有人听出他借用了美国19世纪一位经济学家的话抨击美式民主。许多人借此认为,拉登开始讲究策略,正对美国和全世界施展“攻心术”。
事实上除了染黑的胡须,拉登的“新形象”早在2004年10月29日、即他上一次露面就展示过:白帽黄袍,别无二致,而且那次的讲话他同样“策略”地避免过多宗教语言,同样赞扬“烈士”、嘲笑美国和抨击中东君主。可以说,时隔两年多,从形象到内容,拉登的亮相和表态,并没有太多新意可言。
虽然不少分析和舆论提及恐怖活动的蔓延,欧美穆斯林移民的增加,伊拉克、阿富汗战局的僵持,和对拉登追捕的迟迟无功,认为拉登正是根据这一形势,试图通过高调亮相争取更多同情者。但更多人认为,穆斯林并不等于恐怖主义,绝大多数穆斯林团体都不认同拉登的恐怖主义行为,甚至在恐怖组织内部,像扎瓦赫里这样的实力派,危害性和影响也更直接,拉登的露面更多是体现一种“存在”。
对于拉登本人,他必须通过这种方式告诉世人甚至自己的党羽,拉登还活着,他对时事了如指掌,他对组织控制严密,他对敌人依然如芒刺在背,只要他还能说话,他就是胜利者,甚至无需再炸一座大楼:看见拉登的影子,谁又会忘记“911”呢?
对于基地组织,他们也必须通过这种方式鼓舞信众,显示力量。近来“基地”对英、德等国计划发动的恐怖袭击多告受挫,其分支在阿尔及利亚等地的攻击也未收到预期效果,在此时刻,把恐怖分子公认的“旗帜”拉登重新举起,无疑可以重振士气,再集力量。
对拉登的“存在”很多人表示不快,因为拉登的消遥无疑是对反恐的莫大讽刺。美国副国务卿内格罗彭特迫不及待地告诉媒体,拉登在阿富汗不再有“自由当道”的能力,显然是急欲抵消其两次露面的影响。但对于布什、对于支持布什的各国政要,拉登突然显示的“存在”,何尝不是他们所想看到的:原本他们绞尽脑汁、费尽唇舌,希望议员、舆论和国内民众接受的一些事,如不应从伊拉克和阿富汗撤军、必须加强边境检查力度和情报收集手段等,如今有拉登这个“最佳配角”帮衬,难度就会大减。在美国,民主、共和两党总统候选人预选大幕即将拉开,拉登的亮相,恐怕将使选举形势发生微妙的变化。
2004年拉登的“包装亮相”,当年被埃及媒体称之为“投向美国的重磅炸弹”,结果却让原本选情不明朗的布什抓住机会,以“最佳战时总统”的形象一举确立了大选优势,成功连任4年,时过境迁,此番拉登再次染须出镜,结果是否会出乎世人、乃至他本人的预料,只有时间才能说明一切。